[摘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文章指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1)06-0015-03
一、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实践的需要。(1)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面对的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冲突最为严重、最为剧烈的时刻,当时无产阶级的任务主要是革命和斗争。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诸如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粮食危机和食品安全等国际问题单凭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这使对话与协商、交流与沟通成为可能,相互尊重各种文明、共同谋求世界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国家关系也由传统的对立和对峙走向沟通与合作。这使革命、对立的逻辑走向合作、对话的逻辑。(2)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马克思生活在前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形式更多以体力劳动为主,而现代劳动已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脑力劳动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时代,第三产业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微乎其微。(3)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理论的预判得出的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应存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看,具有革命的性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证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更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特定的时代要求,劳动价值论必须深化。
2、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理论发展的自身要求。从理论上看,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为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石。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其根本宗旨就是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与建设实践走向胜利。要想保证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任何理论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即便是科学的头脑也难以精确预测实践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理论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充实和丰富。况且,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用劳动价值论已经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分析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对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没有直接说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私人企业主的经营劳动、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过多分析。因此,这些理论问题促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理论进行充实。
3、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解决实践与理论矛盾的需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具有相关性、相容性,同时也有相悖性、相对性,主要是因为,理论与实践发展很少能够同步,更多时候是理论或超前、或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我们所要求的理论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能对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行科学的预判,对实践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印证中得到证实。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用科学前瞻去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此,用理论去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一定要不断地调试理论、丰富理论、充实理论,甚至是修正理论,使理论能够适应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实现理论和实践在矛盾中共同发展,一方面来自理论自身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推进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
1、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能主观揣测。为此,我们必须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在对商品深刻剖析的基础上阐明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并由此延伸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理论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根基,而二因素理论和二重性理论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描述的是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抽象化的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寡,而劳动量的多寡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并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者成正比。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只转移自身价值。而作为有用性描述的使用价值,必须依托具体劳动的创造,也正因如此,世界才千差万别,五彩缤纷。通过相互关系的描述,将二重性理论和二因素理论内在的联系起来,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提供了枢纽。马克思还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意在深化对货币形成机理的内在探究,从而追讨资本主义的罪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进而搭建起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大厦。
2、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对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开掘,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特征的揭露,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进行了科学的指引。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需要明晰的是马克思所面临的时代与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更多,问题更为复杂。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做为支撑我们事业的理论大厦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和行动的指南,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从方法论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还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不发达、不完善,距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还有距离,要了解、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坚持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发展理论、完善理论、充实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于实践,理应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马克思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的绝不是教条,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上,既不能主观臆测,裹足不前,也不能夸张理解、故步自封,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与实践相结合、与国情相结合,加人中国元素,加入现代实践元素。正如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错误”。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方法。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独特视角和逻辑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及其怀疑论者更多忽视马克思主义固有逻辑方法,从中教条式的截取马克思的论断,用数理推理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无疑是大错特错的。因此,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遵循马克思的原始逻辑,不能随意截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遵循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辩正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3)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辩证统一。资本论的实证指归就是分析资本主义运动的本质规律,揭示其最终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趋势,号召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和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综上所述,在评价劳动价值论时必须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一味地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评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必然会得出错误的认识。
三、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着力点
1、从部门来看,非生产性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石,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为创造社会财富而付出的劳动,而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者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理可证,生产性劳动就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从马克思的相关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劳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47.9%,截至2008年已经达到48.8%,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第三产业的劳动也应当划人生产性劳动的范畴。
2、从方式来看,脑力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意义重大。囿于特定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所指的的工人更多从体力去表征自己,而今天比较而言,现代劳动脑力层面早已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层面并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决定性作用。在工业经济前期,有的行业操作比较简单,没有特殊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也可以担任;有的行业操作则比较复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才能胜任,这样就产生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一般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叫简单劳动;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叫复杂劳动。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科技社会将现代劳动推向了更高层次,不经历系统的培训和专业训I练,任何个体都很难融入现代劳动体系中。劳动虽然仍然包含脑力和体力两个层面,但劳动的内核由过去以体力为主转向现代的以脑力为主,劳动质量包含的不再是通常的简单劳动,而是要经过系统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复杂劳动,从劳动的整体质量水平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大不相同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经历系统的训练与规范的知识吸收是很难成为新时代工人的。
3、从分配来看,应重视新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劳动价值论在坚持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的前提下,对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价值量形成中的作用或贡献也作了科学阐述和客观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我国现阶段,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实际是肯定了包括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肯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或贡献。“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生产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占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按劳分配所占的比重将会继续下降。但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趋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按劳分配不仅仍将居于主体地位,而且其所占的比重也会逐步上升。
4、从关系来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辩证统一,不可替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经济实践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与价值有关。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利于防范和有效化解矛盾,为和谐社会提供良性的运行空间。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资料共同参与了使用价值也就是财富的创造过程,所以,可以说非劳动要素也是生产过程之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既然我们肯定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那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凭借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获得唯一由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任何形式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以该种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有用性为前提。所有权本身并不创造收益,它不过把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收益转归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此,只有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才能根据劳动收入分化的具体原因完善制度,适度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惟其才能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以及和谐社会各劳动者阶层的关系。
注释:
(1)张科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283.
(4)赵锦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2.4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6)(7)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556.
(8)陈征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
(11)郭飞.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新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2):26-31+62.
(12)李辉.关于劳动价值论问题探讨[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34.
(13)杨勇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现代形态及当代意义[J].兰州学刊,2008,(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