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出世与超越

时间:2022-12-01 08:2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世界”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世界观”是我们对于世界整体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观会形成不同的人生态度。唯识学从世界的因缘、构造和类型展现了其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总体特征是出世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概念揭示了世界的某些深刻内涵,其总体特征是超越的。唯识学与现象学世界观在结构上颇有相通处,在实质内容上则差异更多,但是都有教化的功能。

关键词:唯识学;现象学;世界观;胡塞尔;海德格尔

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0-0005-06

在对象语言层面,我们使用世界一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在元语言层面,被我们提及的“世界”是一个多义的语词。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设了世界本身具有整全的统一性,但是,“人一旦想弄清楚世界和生命的总体性,他就会感到自己置身于最终的互不相容性之中了。”[1]33。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获得对世界的确定性认识?世界起源于何处,意义何在?世界观的类型有哪些?世界观哲学是否可能?不同的世界观会分别形成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唯识学与现象学对上述问题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或许会有所启发。

一、“世界”“世界观”与“世界观哲学”

(一)何谓“世界”

从词源学角度看,英语的“world”和德语的“Welt”本意指“人的世代”,用来翻译希腊文的“κóσμο”和拉丁文的“mundus”,含有时间和空间两层意思,时间上指世代、年代,空间上指大地、天空,[2]其衍生的含义是“从混沌中创造出的秩序”。[3]14在时空-秩序这一原初含义上,西语“世界”与“宇宙(cosmos)”相似,时间确定顺序,空间确定方位,二者共同构成最基础的秩序。把世界与人和人的意识、生活相联系,从而把“世界”和“宇宙”区分开,是比较晚近之事。

汉语中原本也只有“宇宙”一词,如《淮南子.原道训》云:“紘宇宙章而三光”,高诱注释其中“宇宙”一词时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4]5“世界”一词的出现源自对印度传来的佛典之汉译。与“世界”相应的梵文是“loka-dhatu”,意为“可毁坏之处所”。[5]“处所”意指空间性,“可毁坏”既指某物在空间中不复存在,也指某物的存在在时间中的终结。《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6]122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共同构成了作为时空统一体的“世界”。

(二)“世界观”的含义及其类型

“世界观”(world view)的一般含义就是通过直观和推理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整体的看法,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对存在者整体的基本态度被规定为世界观。”[7]81维特根斯坦则认为,世界不是物(things)的总和,而是事实(facts)的总和。[8]1无论我们把世界看成物(存在者)的总和,还是事实的总和,都已有个对于世界的“看”先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发生了。因此,形成“世界观”的前提是要“观世界(view the world)”。

根据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可以把世界观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主义世界观。“自然主义”(naturalism)认为“自然是实在的,没有任何实在能够超出物质的自然界 ,即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存在、能量和事件”。[9]51从自然主义观点看,自然就是世界的全部,人也是自然物。世界上没有一个在身体之中而又超自然的、永远保持自身统一的“主体”或“自我”存在,“自然主义应该是一種‘无我’的世界观”[10]5,不是“自我”控制大脑的思惟,而是大脑预设了“自我”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提倡的去除“我执”、主张“无我”的世界观显然与自然主义世界观是相容的。

2.神秘主义世界观。神秘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本身是不可解释的或非人类理性可以理解的。世界之所以不可解释,维特根斯坦认为其原因在于世界本身是不可言说的,他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划定一条界线,前者可以被“描述”,后者只能“顯示”。维特根斯坦指出:神秘的事情不是世界是如何的,而是世界存在,“在永恒的形式之下看世界就是将其看作——有界限的——整体。世界是一个有界限的整体,这种感受是神秘的。”[8]118

3.生存论世界观。生存论的世界观是从人的“生存”(existence)境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生存”不是“现成(ready-made)”而是“生成(becoming)”,不仅是“存在(Being)”,更是“去存在(to be)”。“生存”首先是“人”的生存,“人”的“生存”首先是“我”的生存,而世界是“为我的”世界,被“我”“构造”出来的。从空间上讲,“我”是“我的世界”的中心,世界在自我和他者的生存活动之中展开;从时间上讲,世界是由“我”和正在生存着的交互主体性的人在“活的当下”中“构造出来的有限的生活世界”。[11]194

唯识学和现象学的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生存论特征,这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展开二者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三)“世界观哲学”是否可能

胡塞尔从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即他的现象学立场出发,认为大多数“世界观哲学家”没有提出“科学严格性的要求”,甚至公开承认其结论不够科学,因此,“近代的世界观哲学是历史主义怀疑论的孩子。”[12]51规定世界观哲学意义的动机不是成为科学,而是发挥人类精神生活的目的论作用,即提升其所在时代的生活经验、教化和智慧。海德格尔恰好相反,他认为世界观哲学属于科学而不是哲学,他的论据就是著名的“存在论差异”:哲学以“存在(Being)”为研究对象,是“存在论(Ontology)”;科学则以“存在者(beings)”为研究对象,是实证研究。“哲学不像科学那样实证地与存在者相关”,[12]11而“世界观”是关于“存在者”的设定性认识,属科学范畴。因此,“世界观哲学”这个概念犹如“木的铁”一样,是荒谬的、不可能的。但是,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此在(Dasein)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哲学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必然涉及世界,此在的展开、物的物化和世界的“世界化”是同一过程。因此,海德格尔一方面主张存在论意义上的哲学与“世界观”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又主张哲学与“世界观”有深刻联系,因为“世界观属于每一此在并且就像此在一样向来实际上被历史地规定。属于世界观的是这样一种多重的实证性:它向来扎根于如此这般存在着的此在中,就其本身而言与存在着的世界相关,并且指明了实际生存着的此在。”[13]10

推荐访问:出世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