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社会运转的规律与机制,能够认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问题的表象,进而理解城乡问题的本质,以此获得洞察城乡发展规律的能力,甚至具备预测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能力
专业分析能力是指在发现城乡发展问题后,能够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城乡问题本质进行分析。在科学层面,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发现城乡问题背后的社会机制;在专业层面,掌握城乡发展状态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逐渐凸显,需要培养学生的公正处理能力、共识建构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等。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特征,涉及全社会的福祉,城乡规划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规划行为必然会影响相关群体及个人。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达成效率与公平兼顾,最后形成并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的共同行动纲领[11]。
三、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城乡规划实践不断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体系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需要在社会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作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需要建立协调统一、互馈完善的作用机制,以促使城乡规划专业在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发展中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表3)。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J]. 规划师, 2003, 19(11): 5-10.
[2]陈锦富, 余柏椿, 黄亚平, 等. 城市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J]. 城市规划, 2009, 33(6): 18-23.
[3]陈杰.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3): 30-35.
[4]侯丽. 美国规划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及对中国规划教育的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6): 105-111.
[5]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韦亚平, 赵民. 推进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简论规划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及教学组织[J]. 城市规划, 2008, 32(6): 33-38.
[7]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 60-70.
[8]石楠.城乡规划教育和规划实践的新形势[J].规划师,2011,27(12):5-7.
[9]张春英, 孙昌盛. 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居住区规划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3): 82-85.
[10]石华. 高校转型背景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8, 27(3): 5-7.
[11]周捷, 杨钧月, 易芳馨. 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思考——以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实践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5):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