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首次血液透析病人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将在本院肾内科住院的40例首次血液透析病人,按血液透析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认知、情绪和行为等针对性舒适护理干预,观察病人透析后的舒适度及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首次血液透析病人的舒适程度,减少透析中的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 首次血液透析 舒适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8-01
血液透析是各种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患者主要治疗和赖以生存的方法。首次血液透析治疗尤为重要。初期透析病人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过舒适护理干预,使患者对血透充满信心,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在生理和社会舒适度上得到改善,可减少血透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血透室有40例进行首次血液透析病人,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44.5岁,急性肾衰竭5例,其余为慢性肾衰竭病人,慢性肾炎20例,高血压肾病5例,梗阻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5例,多囊肾2例。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按血液透析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舒适护理干预。
1.2.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立护理干预的基础 病人入院后,重点关注病人心理上的舒适,护理人员帮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对患者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其信任[1]。
1.2.1.2 患者取决于对血透不了解,害怕疼痛,担心有生命危险而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应帮助患者改变认知偏差,以减轻焦虑反应。给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包括治疗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以减轻其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2]。
1.2.1.3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实施情绪干预。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发挥家属的重要作用,鼓励安慰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1.2.1.4 指导患者掌握减轻焦虑的方法,实施行为干预。①透析室应安静明亮,宽敞整洁。让患者在血透中感到生理上的舒适。②做好血透中的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评估患者不适部位的原因及程度,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③透析中鼓励患者相互交谈。④透析结束后,根据具体情况交代注意事项,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增强信任感,使之真正感受到身心舒适[3]。
1.2.2 观察指标。①观察病人透析后的舒适度:采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累计评分超过常模29.78±0.46分表示有焦虑存在:评分在4分以上,表示不舒适。睡眠情况通过护士观察,难入睡或易醒,需药物帮助入睡为睡眠差。②观察病人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
2 结果
我院40例首次透析病人感受舒适有35例,焦虑1例,睡眠差2例,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1例,高血压1例。
3 讨论
3.1 影响病人舒适度的原因分析。舒适是指人达到生理,心理,灵性上最愉快的健康状态。首次透析的病人都存在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血液透析又在陌生的治疗环境和透析机也可以引起病人的应激反应,这些心理、生理、环境的改变引起病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舒适的程度逐步下降,直到最后舒适被不舒适所替代。
3.2 舒适护理干预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通过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进行舒适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以理解、同情、尊重的态度帮助病人,使病人了解血透相关知识,使病人对疾病有充分的认知,同时给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通过积极的自身学习和调节,能缓解负性不良情绪,降低对首次透析的应激反应。提高病人的舒适度,积极配合治疗。
3.3 舒适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影响。由于病人接受舒适护理干预后,对血液透析的认知、不良情绪的缓解以及透析过程中的配合都处于一个正性的应激阶段,减轻了对首次透析的恐惧感,形成良性循环,减少了负性情绪对体内交感神经的刺激,减少了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释放,最终减少了由此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冠脉痉挛引发的胸痛;而透析中的低血压除与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有关,焦虑及紧张等不良情绪都会引起血管痉挛,回心血量减少,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病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正确认知透析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治疗,减少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4]。
4 结论
在首次透析病人进行舒适护理干预之后,都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舒适度改善,使得患者并不是很排斥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减少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娜静.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合理用药,2012.03,131
[2] 李晓红.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02,144
[3] 洪世琼.首次透析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01,105-107
[4] 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