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案例内容:成都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

时间:2022-12-01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_m5׭v]v^wiߝםNtiMu]]ןiwv]?乡镇(街道)职能转变。同时,还将大力培育村(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

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提升舆情引导处置能力;整合优化政府部门服务热线资源,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的便捷服务;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发布试点,实现企业矛盾内部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成都到“十二五”末,要以精准高效的信息处理、风险发布平台为依托,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建立政府、社会、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主要工作与推进措施”的第一条便是“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提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标准化建设,实现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便民中心、档案馆、图书馆的全覆盖。深入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提高重大事项公众的参与度,增强论证的专业性,提高听证代表的公信力,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整合优化政府部门服务热线资源,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的便捷服务,确保公众对热线接通率、回复率、问题办结率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同时,成都市还将探索建立以经济、社会、政治、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科学考量就业、物价、贫富差距、公共安全、社会心态、惩治腐败等因素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和重大工程,要按照民意调查、分析论证、评估报告等程序认真搞好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论调整政策、决策的出台和执行。对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导致重大案件、事件发生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倒查,并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落实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建立重大疑难信访案件、重要信访问题督办及责任查究体系,加大问责力度。确保问题发生在哪里,责任就查究到哪里,问题就处理在哪里。

建立专家调解库,提高“大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对于成都一直在推进的“大调解”工作,《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健全“大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实现调解组织网络和调解工作的城乡覆盖率100%。建立健全全市矛盾纠纷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全面实现矛盾纠纷受理、分流、研判、预警、考评网络化、“一体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区(市)县,矛盾不上交”。为此,成都将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专家调解库,进一步壮大调解员队伍,不断提高调解员队伍管理水平,着力提升调解能力。根据要求,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要有明显下降,调解成功率将从2010年的90.7%上升为95.0%以上。全市区(市)县还将实现政府值班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达到100%,建成全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达100%。

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提升舆情引导处置能力。《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能力。根据《纲要》规划,成都市将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做好网络舆情收集、引导、发布正面权威信息、组织开展网络宣传等工作;同时,建立舆情预研工作机制,加强舆情导控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演练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舆情处置能力,提高对虚拟社会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21项指标领先西部或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建设实施纲要》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关键,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积累了宝贵经验。消除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既是立足当前,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着眼长远、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重要基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成都针对传统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体制、相互分割的相关制度安排、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失衡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了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全域成都”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主要表现在重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建设、改革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重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改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方面。经过8年的努力,成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得到明显缓解,初步形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的格局,产生了以往改革发展过程中很难取得的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成都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理念;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三是坚持城乡统筹,消除城乡体制分割;四是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五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有了8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坚实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建设实施纲要》通过采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群众安全感、宜居感和便利度以及强化对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等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到2015年,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建成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主要工作包括到“十二五”期末,全面普及公益性学前教育,12年免费教育基本普及,全民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卫生、文化和体育“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和园林城市建设取得实效;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建设功能配套更加完善;重点群体的服务和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发改委对其中领先西部或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的指标或措施进行了专门的梳理,目前主要有教育、卫生、人社等6个领域共计21项指标和残联、民政、人社等共计11项工作措施领先西部或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到2015年成都市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较2010年翻一番

《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目标。

《纲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纲要》经成都市社科院进行了评估,专家一致认为理念超前、目标先进、措施具体。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社会建设总体目标,整体推进,制定《成都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1年)》在全国属首例;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措施,在西部地区走在了前列;“建立500个志愿服务基地”与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目标相同;志愿者注册率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12%,这一指标超过了国务院制定的10%的发展目标。专家们认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纲要》切合成都市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建立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管理模式。《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成都市实现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较2010年翻一番,形成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体系。下一步,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制定完善社会组织各项扶持政策,加快规划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和公共信息化系统,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和管理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为社会组织履行职能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组织评估办法和标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规范社会组织运行管理。

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社会规范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通过3~5年的努力,成都市基本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社会诚信体系,培育现代公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政策法规为准绳、道德规范和诚信体系为基础、法律服务为保障的社会规范体系,公民的归属感、主体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社会活力充分激发,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成果和群众共创共享的体制机制,执法公开透明,城乡居民享有优质均衡法律服务,着力建设中西部地区法治环境最佳、法律服务最优、法治文化最浓的法治成都,法治建设的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分类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数据库,完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诚信体系;加快培育道德品质优、法治观念强、参与能力高的现代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成都城市精神广为传承,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城乡群众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提高。

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促进公民更多地采取法律手段和法律途径表达诉求。要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各个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设公正公开、社会公认的司法环境,建设依法行政、服务高效的法治政府,从制度层面和源头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建成全国领先、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中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法律服务市场,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力争“十二五” 末成都市现代法律服务业的规模、种类和层次跻身全国领先行列,人均法律服务资源拥有量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要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法律服务力度,建立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社工队伍,保障城乡群众共享优质均等的法律服务,促进公民更多地采取法律手段和法律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着力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要健全企业和公民信用记录及评级制度,加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成都信用网”、数据交换平台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重点人群等信用数据库建设,完善成都信用信息系统。同时,建立诚信联合奖惩机制,加大监督执行力度,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资金政策使用、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加快培育现代公民,使法治内化为公民的行为指南。深入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及相关课程,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必修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制定并实施好《法治成都建设暨“六五”普法规划》,健全常态化的普法工作机制,使法治内化为公民的行为指南。

2. 今年社会建设锁定四大重点

根据《五大实施纲要》,成都市锁定2011年社会建设四大重点,包括引导公众参与、强化社区自治、扶持社会组织、建设诚信体系。

六大行动让社会公众加进来

2011年4月25日,“幸福成都·健康绿道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生活体验日”活动在该市锦江区高威体育公园拉开序幕。167公里的魅力绿道,初步调动起城乡群众参与和体验社会管理新变化的兴趣和热情。为了进一步调动城乡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成都市在今年推出“幸福成都·美好家园”六大行动。其中,“健康城市行动”将居民健康生活、城乡食品安全提上城市发展日程。通过加快配置健康健身设施、实施城乡居民关爱计划,提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放心食品城”建设,则为成都市城乡居民的健康安全拴上 “保险绳”;“绿色城市行动”则以健康绿道体系、中心城区公园体系、绿色宜居生活空间为线索,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此外,“洁净城市行动”、“活力城市行动”、“文明提升行动”、“文化城市行动”也将广泛发动城乡群众参与。每一项行动,都将让城乡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得了、感受得到。

【图表说明】“幸福成都·美好家园”六大行动,旨在进一步调动城乡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社区自治走出来,社区服务将覆盖城乡

2010年3月,温江区涌泉街道在瑞泉馨城小区设立了生活服务中心热线,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为群众提供全天候零距离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8年间,类似涌泉街道这样,围绕“城乡社区自治、服务和管理”主题的方式方法创新在成都层出不穷。2010年,成都市在五城区进行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试点,今年将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市二、三圈层全面推开。今后加快城乡社区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服务准入制度、逐步理顺社区各种服务职能边界将成为成都加强社区自治的新走向。

社会组织扶起来,百个标准化社区志愿服务站年内建成

2010年11月,在锦江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筹谋已久的社会组织管理局正式挂牌。当年底,该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541个,比扶持前增加1.5倍。在政府职能与社会管理、市场服务之间,不乏“空白地带”,而社会组织则是填补这些空白的新生力量。为了加快社会组织发展,成都借鉴锦江经验,提出制定实施无业务主管单位登记和备案制度,除规定必须先取得许可证的社会组织外,对社会公益、文化体育和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而对在街道(社区)内开展活动、还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则可以放低启动资金和会员数量准入门槛,在街道办事处办理备案。“政府采购服务优先权”则为启动初期相对孱弱的社会组织打开一条市场通道。成都市将制定社会组织评估标准和办法,对今年以来可交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将尽可能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达到一定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承担。

信用体系管起来,不讲信用将受联合惩戒

以生猪追溯系统为起点,成都市开始逐步探索放养鸡、食用油和蔬菜的可追溯体系,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的背后,透射社会诚信体系管理的雏形。在2011年社会建设的四大重点中,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引人注目。围绕信用采集、披露、实用、管理和隐私保护等重点,成都市不仅要在政府部门之间实现各行业信用信息共享,还将向统一的数据库和社会中介机构有序开放。同时,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库及信息平台的搭建将使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成为可能。成都市将在年内整合工商、公安、国税、地税等部门资源,建立全市性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目录和覆盖全市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设置个人和企业“黑名单”库,建立联合惩戒机制——这也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拒交信用卡账单、拖欠银行贷款等失信行为,将可能被纳入“黑名单”并受到联合惩戒。

3. 社会建设的武侯经验与锦江行动

社会管理创新的武侯经验

2011年8月,国内著名社会管理专家、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深入成都市武侯农转非安置小区长寿园和涉农社区白佛村,调研结果令他欣喜:“武侯区形成的社会管理机制应当成为全国可借鉴的模式。”

两组数据引起孙立平的关注:

——截至6月30日,武侯财政总收入已达62亿元,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任务,在刚刚出炉的全省民营经济排行榜中,武侯区蝉联全省区市县级民营经济发展八连冠。

——7月7日召开的武侯区民情专递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经过四年的努力,目前武侯区民情专递规范化覆盖面达100%,办复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2.3%。刑事发案、群体性事件、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多年总体逐年下降。

经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如何齐头并进?面对这道命题,武侯区将社会管理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交出了一份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答卷。翻阅“武侯答卷”,孙立平在欣喜之余还与中央相关部门以及国内著名社会学专家沟通,做出了新决定: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调研队8月初再次深入武侯调研,并将形成调研报告,让武侯经验走向全国。

秘诀1:民情专递还权于民。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大院的民情专递员一共有1224人,这支由退休人员、社区热心群众等组成的队伍,也是一支“和事佬”队伍。他们进入社区,扎根院落,在闲谈、走访的过程中把群众的意见一个个收集起来,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居委会。民情专递的机制,有效消除了基层工作的“断层”情况,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在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中,解决了百姓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矛盾在萌芽之初就得到解决。今年,武侯区还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民生档案制度,将民情民意准确记录分类,以便于更规范的服务和管理。

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转非安置小区,10年前这里社会矛盾一箩筐。2006年底,长寿苑社区作为武侯社会管理创新的试点社区,开始实行居民院落自治以及居民议事会等制度。每个院落选举1~2名代表,负责收集民情民意,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议事会讨论形成方案供居民选择。10年后,长寿苑社区民情风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一位专家评价道,在武侯,政府管理更像是政府服务,主动了解百姓的诉求,再还权于民,老百姓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这是武侯社会管理创新的第一个秘诀。民情专递员深入社区把群众意见“带回来”,院落代表则将群众的呼声“说出来”,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让群众的声音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也让群众的建议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正是在这样的体系下,武侯区的百姓得以安居,进而得以乐业。

秘诀2:网格化管理管出精细。2009年底,武侯区率先在玉林街道黉门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网格化管理的原则是将社区以300—500户的规模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网格,网格管理员每天通过走访听取民情,解决矛盾。网格化将整个社区的事情通过切分,变得更为精细,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消除了民情死角,更解决了政府人员忙闲不一的情况。“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生动地描写了网格化管理的新景象。

因地制宜在武侯区网格化管理中得到了切实体现。城区以社区为总格来进行网格化切分,涉农街道则以网格+责任片区进行管理。在白佛村,每个网格基本按照一个生产大队进行切分,每个网格下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责任片区的划分,每个责任片区选举该小组的党小组长、妇女代表等作为负责人,充分保留了乡村自治的特色。网格化管理的背后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今年,武侯玉林街道荣获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街道级获此殊荣的组织。玉林街道建立了“红黄蓝”干部管理机制,干部队伍中一旦出现工作不力或者目标未完成者,将根据红黄蓝三个级别进行处理,蓝为找其谈话,黄为再谈话并进行轻微警告,红色则是最高级别的处理。这一机制促进了干部群众的自律,进而加强了管理。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逐步提升,以往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不积极的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个院落自治、社区网格化管理、街道管理干部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武侯区已然形成,也涌现出了长寿苑、黉门街社区以及白佛村三个典范,今年起武侯区向各街道社区提出院落向长寿苑学、城区社区向黉门街学、涉农社区向白佛村学。预计到今年年底,武侯的社会管理将绘出一幅更为统一规范的新画卷。

锦江十大行动计划完善“为民政策链”

在街道办事处探索建立大科室制,研究出台街道办日常考核和评价办法;对学籍在区内5所公办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全区70%的街道至少拥有1所公益性幼儿园;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中心数据库……作为四川省5家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改革区县之一,锦江区于2011年5月17日召开社会建设工作会,并公布了“2011年社会建设十大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福利优质化”为主线,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富民、利民、安民工作,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认同度。在此前于5月10日举行的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会上,作为成都市唯一的代表,锦江区进行了社会管理创新改革经验交流。

莲新街道试点探索建立大科室制。莲新街道结合实际和群众需求,已经将科室结构内部进行了调整,原社区管理科和社会事业科整合为社会事业办公室,原综治办与司法所整合为综治司法办公室,同时,为确保职能调整后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衔接顺畅、流程简化,街道结合科室结构的调整,对党建、精神文明、城市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社区两委的管理等职能也进行了整合。

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深化行动中,锦江区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在街道办事处探索建立大科室制,目的是着力解决街道办事处内设科室职能交叉等相关问题,还将进一步强化对街道办事处以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考核为重点,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工作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以研究出台与街道职能调整相适应的街道办事处日常考核和评价办法。

建“网上养老院”。2011年4月22日,锦江区在四川省率先开始发放养老服务券。从今年起,该区将通过政府埋单的方式,每年发放超过3000万元的养老服务券,此举惠及该区4万多老人。同时,该区还将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为老关爱服务机构。

目前,该区今年致力建设的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呼叫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该呼叫设在锦江区市民中心,6名工作人员负责呼叫中心电话值守。该平台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托老为辅,依托区、街道、社区、服务机构四级养老助残服务网络,通过一个门户网站、一个管理系统和一个呼叫中心,实现全区养老服务、管理及评估的功能。平台建成后,居住在锦江区辖区内、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可通过平台提出服务需求,享受服务机构提供的优惠和有偿服务,符合条件者可享受由政府购买(补贴)的定点服务机构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该平台好比一个“网上养老院”,在必要时提供老人位置的信息查询,以后还要升级到对老人、残疾人的行踪进行定位等特殊服务,根据需求变化,不断增加和更新服务内容。

十大行动计划完善“为民政策链”。锦江区“2011年社会建设十大行动计划”还包括将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中心数据库;对学籍在区内5所公办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实现全区70%的街道至少拥有1所公益性幼儿园;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事业,新建、改建一批科普文化设施,建设公共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系统,建成锦江文化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推进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街道自助图书室建设;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社工福利报酬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社工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以创建“全国安全社区”为契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措施,抓好校园、消防、交通和食品安全管理,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锦江区委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着力打造锦江特色的“为民政策链”,加快推进与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为民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在全市率先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锦江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为民政策链”建设,使锦江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都能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基本的社会福利。

推荐访问:成都 做法 推进 案例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