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探析

时间:2022-12-02 0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抵御外来文化的霸权的精神源泉。通过对南通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知之甚少,出现信仰偏差。基于此,本文从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出现信仰问题的原因、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加强信仰教育的措施四个方面重点剖析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信仰;现状分析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自信指的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信仰的显著特征是信之才能仰之, 因而必须使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内容信服。信仰教育是长期熏陶、积淀、培育的结果,而不是单纯靠宣传和思想灌输。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信仰教育的重要源泉。

一、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

根据对江苏省南通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绝大部分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知半解。大学生信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信仰出现多元化、功利化、世俗化的取向;第二,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日趋淡化;第三,大学生有试图通过信仰宗教寻求精神安慰的倾向;第四,出现了信仰迷茫和缺失现象。[1]如对“文化自信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核心价值观信仰”持“不利于”和“一般”态度的占25.33%;在问及“习近平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的问题时,67%的同学选错答案;回答“对信仰的认识是怎样的”这一题时持“心里明白但无法言说,比较模糊”态度的占34.67%;而在问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多少”的问题时,27%的学生表示“知道几个关键词”及“不清楚”。在问及“学生会或者其他社团”的作用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但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加入社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资源。

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的信仰出现了迷茫, 有的甚至已经动摇。这也表明,信仰教育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问题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和动摇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影响、国内影响和教育影响三个方面。

(一)国际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因其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所以无法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其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所以无法推进民主法制的有序进程, 消除党内的奢靡腐败之风;因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 使人民长期生活于物质匮乏之中而不得民心, 轰然倒下。苏联社会主义的受挫,东欧的剧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在客观上冲击着我们的信仰教育。一些大学生不懂得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从而导致了其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和否定。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大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途径可以接触各国的思想文化,加之自身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淡薄,导致大学生原有的信仰受到冲击。另外,部分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产生了怀疑。

(二)国内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而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党内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有的领导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不正,以公谋私,脱离实际,背弃群众;有的自以为是、压制民主,唯利是图,徇私枉法;有的监守自盗,言而无信,奢侈浪费,骄奢淫逸。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社会各阶层群众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在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应允许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个大政策的影响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打破了平均主义,不同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先富起来的绝大多数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是通过行贿受贿、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投机取巧的不法手段而致富的,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包括大学生的愤愤不平。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扩大,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增加,一部分人再就业困难,收入水平增加速度缓慢,甚至下降;大学生中也不乏贫困生,要靠贷款、做兼职来维持四年的大学生活。这种反差的出现,使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共同富裕这个大原则、大目标产生怀疑。

(三)教育影响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由于个人品格、能力和态度的千差万别,人们对信息的反应态度和接受程度大不相同。现行的信仰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性教育,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缺乏个体的道德关怀和价值引导。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學层次等问题使得学校办学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行为造成学生管理、师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趋于短期效益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其次,教师自身的信仰状况和道德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一般教育者都承认学生的知识是不完足的,但很少注意其品格的不完足。部分教育者只注重教书而不注重育人,只注重言传而不注重身教。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冷漠态度,关键在于信仰教育的不完善。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逐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表明, 信仰具有极强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它能使社会生活中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个坚强有力的群体。信仰是使个体的内在精神与外界相沟通, 使个体获得某种精神依托, 使生命摆脱孤苦无依的境地的有效手段。它使个体感受到: 他不是孤立无援地面对人生的命运, 他的有限的生命有了使他感到坚强的精神依托。正如弗洛姆所说,“人们不能毫无信仰而活。[2]”

(一)信仰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个体,相互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自然而然地就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有冲突时,个人所追求的不能被其他社会个体所认可,那么他的追求就很难实现,因为个人的目标追求只有依靠大家共同追求才能变为现实。因此,现实性的信仰必定是群众性的,要代表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只是少数人认可。主流价值观形成了,那么对于社会真、善、美的评价,就有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向信仰者进行正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呼唤起人们的信仰忧患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培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接班人。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信仰教育才能整合、巩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强化意识形态的功能,才能构建稳固的意识形态。所以加强信仰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信仰对个体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信仰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积极争取,什么应该学会舍弃。比方说,佛教信仰鼓励个体以慈悲为怀,不要杀生,鼓励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避免尔虞我诈。有信仰的人向善友爱,心怀敬畏。没有信仰的人则无所顾忌。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是个体前进的方向标,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何处是彼岸。信仰恰恰给人指引方向,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个体从中感受生活的意义,随之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着个体不断地超越自己,向着信仰的目标努力拼搏。柏拉图说: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信仰作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使命,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面临牺牲也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守忠诚无畏、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

四、加强信仰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信仰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进行信仰教育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学习理念等各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政治观和政治态度,也表现在以此种政治观为指向的生活价值观念上。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应该涵盖这样一些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许多现代性问题的诊断所具有的科学预见性。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理论发展状况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道德风尚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解、領会,强化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了解我国的经济、国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使之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四是继续走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信仰发展道路,对传统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形式将中国式信仰的理念和方法发扬光大,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从根本上确立中华文化信仰方式的理性方式,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和根基[3]。

(二)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采取宣传、引导,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充分发挥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使理论跟上时代的需求;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和信息,提高辨别力,自觉维护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第三,教育方式上富于人性化,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强调以人为本;第四,引导学生体验信仰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实践信仰的信心。[4]单一化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把信仰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环境感染、文化熏陶等多途径、多样式来开展。尤其要实现信仰教育的艺术化、形象化、多媒体化。总之,是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大学生喜欢用、经常用的沟通方式,借助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兴趣点,来开展信仰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的现实性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信仰离不开“崇德报本”观念,正是因为感念赐福避祸之恩而崇拜、信仰。[5]信仰本身就是人们为了摆脱物质生活困境或精神困境而进行的精神选择。要说信仰效果中完全排除“有用性”,完全没有“现实性”和“好处”,这是荒谬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不仅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因为它反映和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这并不是以功利性目的来诱惑人选择一种信仰。而是说,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和现实生活都是有益的。只不过,我们不能以功利主义标准来评价信仰效果。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余晗.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李德顺.再论中国文化中的信仰问题[N].北京日报,2012-03-31(017).

[4]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教坛,2003,(01):8-12. [2017-09-21].

[5]萧淳.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信仰 自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