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红绿交融”: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评析

时间:2022-12-02 08:5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在充分享受着自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空前成就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对立也越来越尖锐,生态危机不断恶化成为制约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从而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大任务。生态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结合起来,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本文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基本理论等进行梳理,以期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性质进行界定,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辨析,进而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缺陷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再加上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以及利润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其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的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和。而另一方面,无论资本主义如何采取福利政策等改善社会矛盾的措施,其本质没有变化。逐利与剥削的天性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将生态矛盾转移到不发达地区,使全球自然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开发,资产阶级无限追求扩大生产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新变化而改变,反而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由此,资本主义在生态领域的危机变得越来越尖锐。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生态运动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蔚然成风。生态运动以解决生态危机为己任,但其本质上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生态运动从一开始就存在天然的“基因缺陷”。于是,随着生态运动开展的深入,一部分左翼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这种缺陷,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尝试谋求“绿色”(生态运动)和“红色”(共产主义运动)两种政治力量的汇合,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潮开始兴起。

20世纪80年代,生态运动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生态运动中左翼和共产主义力量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生态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本形成系统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日趋完善。生态社会主义在生态运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生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讨论和反思使得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独特的视角开始备受关注。而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界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关注和重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理论体系也日趋成熟。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生态运动中,在价值观上,一般存在两种倾向: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强调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理应成为生态主体,而人是生态客体。自然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因此在保护自然的时候,不应以对人类有无用处为原则;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人类是生态主体,自然则是生态客体。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处于主导地位,而自然是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且没有能动作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贵族和臣民之间的关系”[1],人类应该像贵族保护臣民一样保护自然。

生态社会主义则认为人类与自然的主体地位是相对的。一方面,自然遵循着客观的运动轨迹,以其客观的规律存在着,人类仅仅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自然又是人化的自然或者说是社会化的自然,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社会化的自然与非社会化的自然共同构成了自然的整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是一部将非社会化的自然社会化的历史,人类对非社会化自然的作用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人类自己。因此,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与人类是互为主客体的。

由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方式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生态社会主义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而未来社会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人类自由的真正实现和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因此,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彻底的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2、关于社会经济的观点

生态主义者往往将生态危机归结于现代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或者人的贪欲、享乐主义等。生态社会主义则直指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重复生产、过度生产以及过度消费。“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资本主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并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局”[3],“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4]同时,在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生态殖民主义”,将高污染、高能耗等有损生态环境的工业、技术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原料仓库和垃圾场。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该对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负有主要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摆脱生态危机与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相结合。

而为了解决“过度生产”、“过度消费”问题,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适度增长和理性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在评价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和合理时,不仅要看到它是否为大多数公众服务以及它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考虑它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成本。”[5]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建立一种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进入90年代以后,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生态社会主义者认识到“稳态经济”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经济增长应当以人们的需求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为目的。经济的增长随着人类的需求的增长而增长,这种增长是理性的,适度的,是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的。生态社会主义进而提出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德国的格仑德曼主张的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折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强调国家计划及其调节,但不排斥个人在生产生活领域的自治与自由和现代经济运作手段,如市场的利用。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缺陷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思潮,它的出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条件、现实原因等,其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和天然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从生态问题出发的,其不可避免的将生态问题摆在了首位。然而过分强调生态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的整体性把握。在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须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脱离了这一基本矛盾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以至于解决生态问题,无疑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因为,过度强调生态问题而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批判,最终只会使人们的关注方向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转移到生态领域,从而背离反对资本主义的初衷。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没有重视阶级理论在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生态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改良主义。尽管它一再强调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生态社会主义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批判,忽视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存在,忽视无产阶级的积极作用,暴露了其改良主义的本质。尽管生态社会主义者部分同意把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作为其实现革命目标的策略之一,但更多的是将革命的实现寄托在生态危机爆发导致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失败之上。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没有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批判,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增加工人阶级在生产中的管理作用,而不是反对这种生产关系本身,也由此暴露了其理论的自相矛盾,生态社会主义最终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社会进行改良而不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生态社会无论是早期的“稳态经济模式”还是后期的“生态经济模式”都具有空想色彩。早期的“稳态经济模式”以经济零增长来解决生态危机,无疑是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一种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理论。而后期提出的“生态经济模式”强调的适度以及理性的增长原则,这个度是多少,怎么把握,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是不高的。而期待人类对需求的理性来保证经济增长的适度,无疑更是乌托邦色彩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伦敦:洛特雷出版社,1993

[4] 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林慧平.《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启示》[J].河海大学,2007

推荐访问:交融 评析 红绿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