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矛盾,克服官僚主义,用民主的方法处理矛盾,才能增进团结,凝聚共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官僚主义;方法
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强调领导干部要重点学习18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列为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发表于1957年,文中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并且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性看待矛盾
社会主义有无矛盾?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是何性质?这些矛盾之间是何关系?应如何处理?这一系列问题是关系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在《正处》这篇文章中從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了科学地分析并做出了解答,为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
(一)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无矛盾”论对我国影响很深。斯大林认为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苏联社会有矛盾存在,包括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当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一直到他去世前一年,斯大林否认苏联社会存在矛盾。而事实是苏联社会是有矛盾的,所以他一旦发现有矛盾,他就把它当作敌我矛盾来看待。要么把他们视为“外国间谍”,要么把他们视为“阶级内部的异己分子”,对他们实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将他们从肉体上进行消灭。斯大林混淆两类矛盾,不仅给苏联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受斯大林
“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我国很多人不承认或者说不敢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而毛泽东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毛泽东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还对那些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出了严厉地批评,认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非没有矛盾,而是充满了矛盾,并把矛盾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两类矛盾的性质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截然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我双方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完全对立的基础上产生而发展起来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利益在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矛盾。之所以说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非对抗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不适应是次要方面。基本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他派生并决定社会主要矛盾和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具体矛盾。基本矛盾总体适应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
(三)两类矛盾的转化问题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性质不同,但二者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互相转化。正如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就处理两类矛盾来讲,“一定条件”指的是我们采取的政策、方针、方法是否得当。政策、方针、方法得当了,对抗性矛盾有可能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比如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原来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对抗性矛盾,但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采用和平改造和赎买的方针来对待民族资产阶级,这就使得矛盾由对抗性转化为了非对抗性。同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非对抗性矛盾也可能转化成对抗性的矛盾。正如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过程中所犯的官僚主义错误,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升级,使得原本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因此要善于创造、利用条件,把对抗性矛盾转化成非对抗性矛盾;同时也要防止在某些条件下非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防止官僚主义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之一,这也是我们党能够获得群众拥护,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独行专断、命令主义、简单粗暴,与脱离群众有着天然的关联,历来为党和人民所反对。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矛盾得不到正确处理,往往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密不可分。
从历史上来看,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春,国内一些地方发生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闹事风潮。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是矛盾发生的一个根源。他说:“更重要的因素,还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1956年的闹事风潮基本上都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但是,当时很多领导干部对这些矛盾缺乏正确认识,通常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对于群众的闹事又怕又简单处理,往往采取批判斗争、开除,甚至动用武力等压制压服的方法,有的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对此类现象十分痛恨,1956年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曾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可以看出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心之大。
从现实来看,我国一度多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有着关联。于建嵘等学者曾经总结过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怪圈:“起因都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当中“基层反应迟钝”正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上的官僚主义的一个典型表现。因此,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防止官僚主义。
三、民主的方法是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把走群众路线看作是克服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他多次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毛泽东主张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方法”而非压服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走群众路线。文中毛泽东多次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服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
毛泽东把这一民主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这实际上也是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处理党内矛盾的一条成功经验,毛泽东把它加以推广应用,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在这一公式中,团结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而正确地开展批评或斗争则是实现团结愿望和目的的必要的手段。既反对搞无原则的关系学,也反对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这一公式是处理各个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总公式,主要侧重从政治思想方面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多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教育等手段,而不是简单化地套用一个公式。
【参考文献】
[1]梁柱.《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体会性解读[J].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