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论教师个体教学理念的来源

时间:2022-12-02 14: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深化自己对教育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有着定向的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方向具有激励的作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减少和避免实践中的代价。教学理念如此重要,作为教师有必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现在普遍存在两种状态:一是很多教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技巧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二是很多教师形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却没有人对这些理念进行分析和归类,犹如一盘散沙。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针对教学理念的来源进行分析和归类,以帮助和促进更多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发挥效力。

一、侧重于从已有的理念中演绎

侧重于从已有的教育理念中演绎,即教师在对某种已有教育理论或教育理念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从中演绎出具有自我风格特色的教学理念。如:

1.刘可钦的主体教育

刘可钦“主体教育”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关怀。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会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刘可钦主体教育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哲学、文学、艺术等一系列的人文学科中流行的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潮。顾明远先生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发了教育界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大讨论。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也开始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意识到以往工作中的种种困惑均来自于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来看待!因此,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与北师大开展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作为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的一线老师,刘可钦走上了一条充满磨难又蕴藏着无数惊喜的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之路。可以说刘可钦的主体教育思想是在“主体性”思潮中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充实和完善成“主体教育”的理念。

2.杨一青的和谐教育

杨一青的和谐教育,就是“建设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和谐管理,和谐教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和谐教育环境,实现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成长”的教育。

最初“和谐教育”是针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出现的。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日益加快,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建构和谐社会战略。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杨一青把这种和谐教育理念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教学上。后来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影响下,杨一青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的工程,必须整体考虑、整体推进,只有整体改革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因此,在学科单项实验的基础上,杨一青开始了“小学班级管理整体优化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用综合的方法把各种教育因素、教育途径、教育资源组成有机整体去影响学生,最终提炼出“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学校教育改革纲领和七条“和谐关系”。

二、侧重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归纳

侧重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归纳,是指教师在自己教育信念的指导下,在不断反思和改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教育理念。如:

1.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的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王菘舟的诗意语文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它有着现实背景和实践背景。首先,王崧舟认为“好课得有好味,上好一堂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但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比重严重失调,要么偏执于思想性,要么奉知识体系若神明,把鲜活灵动的语文教学拆解成毫无生气和美感的思想灌输和知识训练,致使学生对语文无兴趣、无感觉、无梦想。在这种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课何以体现语文“三味”?其次,王菘舟潜心于读书,读了大量的书,也听了大量的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并做到了听课后“有记录,有反思”。这样长年累月下来,王菘舟的肚子里装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在这种实践之下,王崧舟倡导“诗意语文”,提出要让学生“诗意地栖居”。此后,王菘舟的公开课《万里长城》一炮走红,拉开了诗意语文的帷幕,并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诗意语文”的框架扩展到“诗意生活”,再延伸到“诗意人生”,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的旗帜。可以说,王菘舟的诗意语文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地“磨”出来的。

2.赵谦翔的绿色语文

赵谦翔提出的“绿色语文”有两层意思: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的“纯天然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可持续发展性”,就是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

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的呼声在教育界风起云涌,赵谦翔老师也开始反思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他发现自己正在灰色的泥淖中蹒跚,“死教书”,“满堂灌”,“题海战术”,使自己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在反思与总结中,赵谦翔尝试了“拓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开设了《东方时空》感悟课,初步提出“绿色作文”,彻底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教育。在“绿色作文”大获成功后,赵谦翔在“高中发展论坛”上,作《寻隐者不遇》的诗歌鉴赏课,并宣讲了以“含英咀华、诗意熏陶”为特色的“绿色诗歌鉴赏”。随后赵谦翔又开发了“绿色文言”教学,把文言文教学从以往的“文白对译”、“满堂灌”转变为如今的“强化语感”、“堂堂诵”。由最初开发“绿色作文”、“绿色诗歌”到“绿色文言”,最终形成一整套教学体系。

三、侧重于从其他学科中借鉴

侧重于从其他学科中借鉴,是指教师把其他领域或学科中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精华移植到教学领域,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目和内容适当地转变教学方法,从中凝练出一套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如:

1.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外语教学中借鉴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积极的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直接来源于外语的“情景教学”和借鉴了中国哲学中的“意境说”。一次,李吉林在与一位外语教师的交谈中得知,外语教学中有一种教学方法叫“情景教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情景教学”学习与了解,李吉林知道了“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在思考和借鉴外语情境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李吉林将“情景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李吉林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从外语的情景很自然地联系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刘勰《文心雕龙》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名言无不给李吉林以启迪。例如“意境说”中认为“意境”具有真、美、情、思四大特点,成为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的直接来源。

2.贾桂清的觉醒教育:哲学中演绎

贾桂清的觉醒教育教育的本质原来就是灵魂的觉醒,它包括尊重、自由、缺乏、理解,其中尊重是觉醒之母;自由是觉醒的意志;缺乏是觉醒之源;理解是觉醒之路。

中学时期,贾桂清就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对贾桂清影响甚大的是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在大学期间,贾桂清经常去哲学系听讲座,马列的《政治经济学导言》、《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等对其哲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做了深厚的铺垫。在存瑞中学里,存瑞精神一直是学校的灵魂与信念。贾桂清认为“存瑞精神不仅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更是一道生与死之间的人生方程式”。在这一道人生方程式疑惑中,对生与死的追问中,在生命意义的追寻中,贾桂清发现:教育的本质原来就是灵魂的觉醒。在对觉醒的初步理解上,贾桂清把目标投向哲学领域,试图找到觉醒的更好阐释。哲学家认为人的真正进步不是两条腿能走出多远,而是精神的高度发展,是灵魂的觉醒。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教育。因此,贾桂清从哲学的觉醒意识中演绎出教育的意义:“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教育”。

四、总结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深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好地指引和激励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而且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全面发展。由上可见,教师可以从已有的理念中演绎,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概括,从其他学科中借鉴等途径中,通过一次次的思想火花的迸发,铸炼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

推荐访问:教学理念 个体 来源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