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长,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伴随着出现了高校教师道德素养低下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提升我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就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一、高校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还肩负着科研的重任。从总体上来说高校教师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教育建设和经济发展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仍然有少数部分教师存在教师素质低下、不热爱教学、师生关系功利化等问题。
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决定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础,是教师与他人、教师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调控器。“师德”蕴涵着无尽的价值:
第一,师德指引教师行为方向。师德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与其他职业之间的差别所在。近些年来,校园暴力、校园猥亵、学生压力过大跳楼自杀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一切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教师素质低下。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身为教师的责任感,素质低下,对学生没有一点点的关爱之心,所以他们可以在语言上、行为上尽情的侮辱学生,从而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师德指引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唤醒者、引路人,是学生除了家人之外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教师成长,引领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引领学生进步,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师德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的素质决定社会的氛围、风气。而人又是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所以好的师德可以培养出素质良好的社会人,从而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在高校中,树立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唤醒者、引路人,只有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才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在师生之间确立一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引导学生民主观念的确立。而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是指在学校中教职工根据学校或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规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和谐的、民主的新的观念,只有这样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完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体制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是随着教育的物质化,现在的培训形式大多数流于形式。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方面,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组织专题讲座的开展。高校可以在学校制度中以规章的形式将培养教师师德的专题讲座常规化。在会上各教研组可以把自己这一个月内座谈得出的结论成果为其他各组讲述并加以讨论,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演讲为大家增加教师祖业道德规范的理论知识。并且在讲座召开时,规定学校内所有的教职工必须参加,不能无故缺席。
第二,增加学校教职工进修机会。教师进修是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我国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为例:我国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开展了多次针对教师的培训,以此来提升进修学员的素质修养。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还可以相互沟通交流,这样也可以增加他们对师德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经验的体会和学习。
(三)加强教师法律法规意识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做了一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谨治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些都从法律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和践行作出了规定和表率,所以教师要加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自己的师德,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好公民。
(四)切实解决教师在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教师不是万能的,同样教师也做不到上帝的无私。教师要生存也要生活,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还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物价飞速上涨的社会中,保障教师的基本生存工资就是必要的;他才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而奋斗;他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教务上也是如此,学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比如: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源、安排教师的进修培训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双主体”论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样不可或缺。基于此,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才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质素才有利于引领学生成长,只有创新型教师,才有创新型学生。所以加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是培养创新型学生,实现创新型社会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钱焕琦.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全生涯培养模式的构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24):74-84.
[2]张登芝.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J].华北科技学院院报,2011(02):121-124.
[3]张欲锐.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及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29-230.
[4]毛乃佳,卢文倩.师范专业大四女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研究-基于X师范大学的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1(04):72-77.
[5]吴国华.学前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3):34-36.
作者简介:
魏玉娇(1994-),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