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道德建设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辅导员自我发展的主体诉求。辅导员兼具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层身份,对学生德育教育起着直接的作用。本文旨在针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窘,探索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估监督机制,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路径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时要遵守的与职业相匹配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辅导员要以“言传身教"为基础,为大学生做好表率,努力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国家从政策层面屡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提出各种要求。2010年7月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师德建设,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概括为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高度概括了辅导员在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教育理念、职业素养等层面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推动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一步发展。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保障
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德育工作第一线,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组织和保障着德育的实践过程。德育过程是理论教化和实践的运用协调统一的结果,建设一支素质高、品德好;既有理论水平,又有组织能力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目前高校德育理论教学主要由“两课”教师进行,其中吸纳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辅导员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知识的讲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的理论,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课后辅导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团辅及其他文体活动,且在日常辅导员利用下班级、走寝室、家访及参加学生活动有的放矢地针对个别的特殊的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将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了空谈理论高高在上的尴尬,为高校德育的实施与成效提供保障。
2.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以言传身教潜移墨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95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其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待提升。大學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未来参加社会建设打下重要基础,其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辅导员作为专职的德育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恋爱、求职等方面及时引导,并做好示范与表率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完美的品格。
3.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辅导员完善自我的内在要求。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特殊身份,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的领路人,要求辅导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了在工作技能上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具备灵活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尤其对于原则性的问题要心中有红线、有底线。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辅导员群体忽视职业道德修养必然导致职业的整体形象破坏,从而使得辅导员职业的价值与存在的的合法性遭受质疑。所以辅导员群体要对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要求,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成为大学生的楷模。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透视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得到了同学们和各级职能部门的认同。各大高校通过严把入口关、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拓宽出口等方式,加强了基层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因高校对辅导员管理的多层领导、职业分工不明确,分配制度不公平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辅导员队伍面临工作内容不明确,事务繁杂,责任泛化,地位低下的尴尬现状。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水平滑坡,工作敷衍了事、工作方式粗暴甚至腐败的问题。
1.辅导员保障机制不健全,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目前教育部要求高校应按师生比不底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而实际各大高校的辅导员配比不足。辅导员工作职责任划分不清晰,地位低下,学校学院各个部门均可对其发号施令,最近中国大学生在线的一篇网文“你辅导员是谁?”道出了辅导员的工作的尴尬真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恋爱情感、行为养成、安全保障,公寓管理等事无巨细,但凡与学生沾边,最终由辅导员兜底包干。辅导员虽顶着大学教师的光环,却分明是“保姆”、“消防员”,如此大的工作量如此重要的岗位却缺乏相对应的待遇和理应的尊重,也反应出高校对辅导员的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辅导员常有怨气,多有吐槽。职业认同感不强,岗位待遇不够、职称晋升希望渺茫、个人发展受限必然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2.辅导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强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已比较科学和规范,学历和素质也有较大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专业背景与学科不符的情况,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教育类和思政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比例较低,导致部分辅导员政治理论素养不够,知识能力结构相对薄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导引常常力不从心。很多辅导员为非师范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对待学生事务缺乏教育策略和智慧。另外辅导员队伍岗位培训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太少,部分高校严格执行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及教师资格证的培训,但对于履岗能力的培训比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和指导等技能的培训缺乏,导致辅导员在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茫然无措,导致学生不好的评价与反馈。
3.职业道德品质滑坡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部分高样辅导员自身思想发生变化,物质利益强化、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至上,道德品质滑坡,有些辅导员甚至利用职权,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等环节收受贿赂,败坏校园风气,有辱师道尊严。不能承担青年学生示范者和引路人的重任。近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体里曝光的辅导员腐败问题、作风问题,使校园风清气正冶学氛围遭到破坏,造成恶劣的影响。
4.育人方式出现偏差
高校輔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得体运用。要做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必须是思想上的导师,情感上的朋友,这样才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育德为先,育人为本”要求辅导员必须真情投入,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而在调研中部分同学认为辅导员工作方式粗暴,不能够以爱心、耐心去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关心不了解学生的想法,不能够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工作中只求完成任务,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为学生前途着想的伦理关怀精神。因此辅导员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关怀。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探索
1.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保障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要“以人为本”,而在高校里,我们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待遇和前途发展问题,也要“以人为本”。辅导员队伍尚年轻,工作年限不长,工作积累不多,面临成家立业的压力。而从付出的回报率要说,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在德育岗位上的地位和作用,从制度上、政策上、资金上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帮助在工作待遇和职称评定上有和专业教师同等的权利;对于辅导员的个体诉求,要耐心听取并帮助解决,多提供培训机会,鼓励辅导员加强学历提升。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一个“留得住人,能实现职业理想”的岗位,以此凝聚起辅导员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怀,增强履岗尽责的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同时,建议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加以职业道德的考核内容、激励体系中增加对职业道德的衡量因素。推选出职业道德高尚、爱岗敬业且深受学生爱戴的师德模范作为师生们学习的榜样,给予正能量的传递与报道,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收获来自学校精神与物质的嘉奖,并作为职位晋升、转编转岗的重要依据。
2.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估监督机制
高校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估监督机制非常必要。在调研中很多辅导员认为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不合理,在德、能、勤、绩方面更强调所带学生的参赛、获奖、就业、考研等量化数据,以及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诚然,学生的获奖与辅导员的指导和很大的关系,但是忽视了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评估,毕竟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职业道德量化的标准。甚至某些专注于个人科研,对学生思想工作和事务管理工作无所建树的辅导员常常是“优秀辅导员”。要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尤其专项考评指标的细化是关键一环,在评估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辅导员师德档案,作为辅导员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对有失师德的行为进行教育,对于师德沦丧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以此深化辅导员队伍对于职业道德的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3.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坚持向真向善的师德氛围
高校要加强舆论宣传,一方面加强对辅导员岗位功能和工作职责的宣传。对辅导员的工作理清权责范围,使教职工、学生了解这个群体的实际工作和重要性,提高师生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针对优秀的辅导员,尤其是每年考核优秀的辅导员,要梳理他们的工作业绩,挖掘辅导员先进典范,开展“感动校园师德标兵”等活动。呼吁辅导员同仁们广泛向同行优秀道德楷模学习,营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氛围;也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号召全体师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帮助辅导员老师们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为。
4.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诚然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但是职业道德能力建设是需要自身主动去完善的。只有辅导员认可并接受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并在外在行为中自觉要求,长此以往就会升华为一种道德信念和职业良心,在未来以思维定势或行为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加强辅导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使外在的考核、激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辅导员自身加强道德的学习与修炼,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摒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努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2-03-12]
[2].唐琪.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
[3].王平慧.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蔡学锋.浅论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孔好为(1985年— )女,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辅导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