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爱国故事

时间:2022-12-03 13:45:08 来源:网友投稿

你知道吗?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受尽了屈辱和折磨,饱尝了艰辛与苦难。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他们没有被吓倒,他们是真正的时代英雄!请看——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苏武率一百多人,带着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却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用,就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物和水的供给,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没有屈服的表示,就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召见苏武说:“你去放羊吧,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就让你回中原。”

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唯一与苏武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里却总想着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的头发和胡须都变白了,单于却始终没有放他回去。

十几年后,匈奴单于死了,汉朝皇帝也死了。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新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了自己的国家。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国人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天宝746年,玄宗皇帝任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极端腐化。但是,来长安求仕,怀着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杜甫却坚信通过忠臣的辅佐,迷途天子会返回正路。可是,他坚持既定观念,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也没有实现理想。

后来,安禄山发动兵变,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生活。杜甫携家逃难,有一天经过石壕村,到一穷苦人家借宿。半夜,官府派差役抓壮丁,老人越墙逃跑了,差役看家中实在无人,就把老婆婆带到军营做苦役。杜甫亲眼目睹了这凄惨的情景,就写下了《石壕吏》,以揭露官吏强行抓兵的不合理制度和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

唐肃宗至德元年七月,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里。在那里,他目睹了都城破败的惨象,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里想着整个国家的安危和远方离别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

“安史之乱”后,杜甫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了下来,不料,遭遇一场暴风雨,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彻夜难眠。杜甫不禁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滇沛流离,居无定所,却还关心着“天下寒士”的安危。

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已经感染了一代代后来者,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虎门英雄”林则徐

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便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导致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1838年9月,道光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外国烟贩派代表去求见林则徐,企图贿赂他。林则徐听完了来意,拍案而起,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外国烟贩: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贩卖鸦片的商人一律处死。

英国大烟贩颠地,是外国鸦片商人的头目,他先是只呈报了一千箱鸦片,又对缉私人员进行武力挑衅,于是林则徐决定逮捕他。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林则徐针锋相对,派兵包围商馆。商馆断水断粮,义律不得不交出船上的两万多箱鸦片。

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伴随着成千上万围观群众春雷般的欢呼声,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

这就是林则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信心和能力。

赤心报国的吉鸿昌

1934年,在北京刑场上,一代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地为纸,疾书诗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气贯长虹。

吉鸿昌于1913年8月加入冯玉祥的队伍,他所率的部队素有“铁军”的称号。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在蒋介石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时,吉鸿昌所部以种种托词,按兵不动。他曾化装进入鄂豫皖苏区参观,准备起义参加红军,因故失败。此后,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并被强迫“出国考察”。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

在国外,吉鸿昌到处宣传抗日,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到了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值那里的华侨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65周年,他应邀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讲,许多人听罢热泪盈眶。一位华侨高声说:“吉将军,你快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吧,我们一定做你的后盾!”吉鸿昌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同胞们的厚望,誓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吉鸿昌闻讯提前回国。到了南京,他再次向蒋介石请缨抗日,蒋介石却让他在上海办实业。他愤懑至极,抗议说:“我是军人出身,军人的天职是卫国杀敌,不是发财!”

爱国无门的吉鸿昌只好采取独立行动,不久,他与在天津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于1932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蒋介石却严令特务机关不惜一切手段除掉吉鸿昌。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捕,几天后,蒋介石密令将他就地处决。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枪口下。

“孤胆英雄”杨靖宇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名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将军,他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东北是日本入侵中国最早的地方,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日军十分恐惧,便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的头颅。1940年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的意志始终没有动摇。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因叛徒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己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1940年2月23日,负伤的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日伪军追踪他的血迹,很快将他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敌人想抓活的,就停止射击高声劝降,杨靖宇没有应声,却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活捉杨靖宇的希望落空后,开始疯狂扫射,杨靖宇壮烈牺牲。牺牲后,日军割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杨靖宇将军,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就是闻名中外的——邓稼先。

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待遇,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当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时,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1958年春天,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他情不自禁地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后来,邓稼先消失了,连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上。有一次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自己却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在步履艰难之时,他仍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下达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了病床上,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国家尽了一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两弹元勋”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亿万人民的心中。

推荐访问:爱国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