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践研究

时间:2022-12-03 14: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校,紧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凝练特色。延边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总结学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深挖一流学科建设资源,寻找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延边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重大战略。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核心地带的延边大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与朝鲜、俄罗斯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地缘环境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跨文化特色。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地方发展新定位和边疆地区稳定繁荣发展等多重需求疊加的背景下,延边大学已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1 延边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现状

1.1 建设一流学科的有力条件

延边大学(Yanbian University)简称延大,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高校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为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成员单位。

延边大学根据历史发展、学科现状和国家需求,将外国语言文学列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延边大学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吉林省唯一入选的省属高等院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为学校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需求,提供了新的引擎,注入了新的动力。

1.2 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比国内同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服务社会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趋势,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标志性成果不足。延边大学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其中SCI、EI、ISTP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论文1073篇、CSSCI279篇),但距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标志性成果少、影响力低。人民网公布的2016中国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排行榜中,作为体现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内学术影响力主要表现形式的、国际及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排名100强中,延边大学榜上无名,同省的吉林大学排名第4名、东北师范大学排名第45名。

2)高层次人才匮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科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方位地域、经济状况的差距,我国区域、城乡教育资源不均,部分高校引育困难。近年来,延大不仅引育存在一定难度,高层次人才流失情况也颇为严重。

3)科研能力不强。科研能力是高校实力的核心体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准,也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表现在科研规模、科研质量和高水平的成果等方面。在2018年SCOPUS数据库公布的近三年科研规模排名中,延边大学2018年以论文数量1392篇居科研规模排行第242名,在吉林排名强于东北电力大学的第260名、长春工业大学的第266名、吉林师范大学的第297名。

4)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根据麦克思对延边大学毕业生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与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非失业率、升学比例、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现状满意度均低于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2 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校整体建设的带动作用

“双一流”背景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可以使一批高校的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还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一是溢出效应。其中一个体现是教师和毕业生在高校间的流动。二是传递效应。“双一流”建设的概念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三是竞争效应。重点建设高校名单不断变化,说明重点建设的政策起着激励高校发展的作用。四是示范效应。体现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科建设、大学治理等方面。五是带动效应。学科是大学组织的“细胞”,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双一流”建设中,延边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则对学校的整体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1 促进学校综合改革,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以《延边大学章程》为统领、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学术体系组织作用,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创新建设取得实效。

2.2 深化教育内涵认识,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教研结合、产教结合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展第三方评教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学术型人才。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完善整体学科布局结构

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的口径、内涵和外延,形成协同发展的体系。通过与不同的学科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发展。通过建设一流学科,推进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前沿重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有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2.4 推进高端人才引育,加快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育长江学者等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实现学校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组建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扩大中青年人才梯队,推进学科可持续建设。通过建设一流学科,有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的实施,加快以中青年为重点的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学校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5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校整体发展基础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改善科研条件,促进科教融合、产教结合,推进信息资料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校科学研究能力,夯实整体发展的基础。

2.6 突出特色优势建设,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依托学校区域和民族特色,凝练前沿新方向和新领域,在高校智库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激发跨学科、跨行业部门的协同攻关,承担重大任务,产出高水平成果,搭建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稳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力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

3 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生命线和生产力,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服务国家急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实任务,是高校发挥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

3.1 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1)办学定位。以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科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到立足本省、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面向世界。

2)发展目标。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成就和效益大幅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确保省内领先,进入国内同类大学的前列;到2030年,办学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若干优势学科(领域)接近或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到建校100周年(2049年),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3)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通过不断建设,到2030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5%,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临床医学力争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药学、化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世界史、民族学等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畜牧学、物理学、理论经济学等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30%。

3.2 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路径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结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展开思想大讨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新趋向。加强党对高校领导,深化内部治理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探索和完善党对学校实施领导的具体实现形式,健全和维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深入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改革,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与支撑体系。

2)找准问题,切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学科要围绕实际问题,着力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好高水平科学研究,抓好平台体系的建设。积极拓宽资源筹集渠道,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国家相关规定,由学科建设办公室牵头,制定《延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延边大学一流学科绩效评价办法》等,进一步明确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绩效评价、经费使用、项目审计等要求,坚持专项专管、专款专用的原则,提高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实效。

3)建立学科特区,保障学科发展。按照“政策倾斜、优先配置、自主管理、目标考核”的原则,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特区制”。学科特区要下放权力、简化手续、做好服务、监督管理,进一步激发活力,推动延边大学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转变。加强动态管理监测,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学科建设评价,通过组织专家论证、第三方评估等学术评价机制,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任务。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要肩起谋划、组织、指挥、协调的职责,细化建设方案,及时组织启动学科建设,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双一流”建设遴选的重要背景,是简政放权。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思路,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艳.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困境之路[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132-135.

[2]周宏敏,熊文,陈伟,鲁非.“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3):23-24+28.

[3]殷安生.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31-34

作者简介

王慧玲(1976-),女,满族,吉林省安图县人,延边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李洁(1997-),女,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董淑敏(1982-),女,漢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农安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实践 高校 地方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