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时间:2022-12-03 16: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机构,是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从二者形成的背景条件,区别以及不同的影响来分析书院与大学的异同,并希望为当今的社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宋代书院;中世纪大学;区别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59-0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中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而在教育发展史上,东西方的各自孕育了不同但是同样璀璨的明珠——书院制度和大学制度。书院是与在封建社会中占垄断地位的官学不同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传承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它是我国古代教育重要的一环,对于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理论的兴盛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在隔海相望的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度也在蓬勃发展。欧洲中世纪大学,被历史学家称为人类中古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之一;也是中古留给后世的令人人赞扬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东西方的发展,书院与大学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以及影响却又不尽相同。大学制度生生不息得到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书院历经兴衰,同封建社会一样走向了衰落,经过清政府在1901年将书院改为学堂后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一、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的背景条件

书院与大学的出现都是一种历史必然性。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殿书院”,但此时的书院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之所,仅是官方的藏书校书的地方。随着唐代衰落,连年战争,官学无以为继,大批士子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自己寻找场所,召集士子,得以继续进行讲学。因此到了宋代,书院得以在唐朝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形成鼎盛之势。再者,不同于唐朝的等级授田制度,宋代的经济更为活跃自由,尤其在长江流域周围,经济发展更为繁荣。因此宋朝出现了一大批的庶族地主阶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加要求学术自由,而书院大多出现于这些地区。另外则是人迹罕至的深山等风景秀丽之处,以达到避世的目的。此外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印刷术在宋代改进,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印刷以及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书院的兴盛发展。书籍的大量印刷使得书院的藏书规模得以扩大,书院士子的学习范围也得以丰富。

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的产生同样与国家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但是与书院产生原因所不同的是,大学的产生最开始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为了对抗教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垄断,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强烈要求自身的自由,其中就包括重要的文化教育自由。由此可见,大学的诞生目的就有很强的世俗性,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往往诞生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这里的市民为了自身的需要促使了大学的产生,欧洲中世纪大学侧重于实用性,多培养医生,律师等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这就与宋代书院的产生目的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二、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区别

(一)经济实力

剖析书院与大学的结局不同的过程中,经济实力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因为书院成立之初是一些学者为达到避世的目的而设,因此相比较有官府支撑的官学,书院的经营则要自负盈亏。而大多儒生耻于谈及世俗之物,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重要,因此书院所能依靠的学田最后多经营不善或被豪强霸占。没有了主要收入的书院自然无法自主经营下去,只能依靠于接济。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独立性的丧失自然导致书院自主经营权的丧失,官学化便不可避免。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虽声名赫赫但经营不善,只能依靠郎中孙琛来修建房屋,从此走上了官学的道路。相比之下,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则是截然不同。“大学不但在学术上、政治上有崇高威望,而且多为城市中的重要消费单位,大学迁移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当局为了本市的利益一般都对大学的要求作出让步。”

(二)生源

生源的来源也是二者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因为成立的根本原因不同,因此书院的学生多为儒生,他们不满于官学的腐败,因此寄情于个人书院。而大部分的儒生多家庭贫寒,平时的个人生活还依靠于书院的接济,更遑论携带大批金钱资助学院了,而这些贫寒之士的政治影响力自然也十分有限。而大学因是市民阶级尤其是富有的阶级为了自身利益反抗教会而成立,这些阶级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等到大学发达,教皇、主教多出于大学之门,法、医等高级从业人员自不待言。因此大学享有尊崇的地位,在社会上及政治上受到优待而获得特权。”

(三)课程设置

办学目的的差异同样反映在书院与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儒生为主的书院的课程自然以儒家经典为主,不只是书院,即使是官学也是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的。虽然“六艺”是早期的儒家是要求必学的,然而在实际的现实生活学习中,骑射和乐器等并不是书院里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儒家所提倡注重的“格物”的学习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被他们认为是俗物的经济法律等学说了。书院里的学生只是在专心致志的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忽视了其他的世俗生活。相比宋代书院教育偏重理学道德知识的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更偏重训练思维和学习实用技能。比起书院的纸上谈兵,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在学科设计上更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概念,这与欧洲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的原因相符。“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通常是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个基本学科(系)是法学、医学、文学、神学。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成立最早的萨勒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二者都位于意大利,前者是所医科大学,后者则是著名的法学大学”。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都认同自由的讲学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我国宋代书院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以升堂讲说和生徒的自我钻研为主要形式,同时还有颇具特色的讲会制度……中世纪大学的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则是讲授和辩论。”印刷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书籍的出版和流通更为便捷,从而使得书院的藏书得以丰富,而相应的学生就拥有了自由的读书环境和其所需要的资料,他们可以自己进行研究。而自由的讲会制度使得宋代书院提倡不同书院间的学术之间百家争鸣,采取兼容并蓄的教学原则,允许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观点自由的演讲、自由的辩论,从而可以求同存异,在同中见轻重、明短长。相反,当时的欧洲印刷业还处在起步期,书籍非常稀少,学生或者大学不可能拥有丰富而充足的藏书,因此讲授和辩论就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更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大学还处在神权与君权的双重统治之下,大学所能取得的自治权是及其有限的,它无法摆脱教会的桎梏。因此,很大程度上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敢怀疑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成为守旧的顽固派。

(五)藏书

现在衡量一个大学的质量时,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参考。对于宋代书院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来说,藏书也是二者形成差异的重要因素。相同的是书院与大学的藏书多来自于捐赠。如在宋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扩大为了岳麓书院的规模,“请下国子监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朝廷“从之”。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早期馆藏其中一部分就来自于英王亨利五世的弟弟汉弗利公爵的藏书,他把这些珍贵的藏书赠予了当时的牛津大学,后者在此基础上于1488年成立了汉弗利公爵图书馆。但书院与大学藏书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书院的藏书量多但种类单一,而大学的藏书量少却种类丰富。书院的藏书主要集中于四书五经、各朝代的史书等儒家经典以及书院自己刻印的书籍等。相反,欧洲大学的图书馆是为了七艺和四个基本学科所服务的,从而图书馆藏书范围比较复杂,所藏图书的种类也较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刷技术的高低。宋朝时印刷技术发展迅速,公私藏书之风盛行,书院藏书非常丰富,数量多为几千上万卷。而相比之下,中世纪的欧洲印刷术还不发达,书籍印刷困难因此数量稀少,如“索本学院图书馆,1289年的藏书量才超过1000册。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在13%年只有藏书396卷,到了1461年才有藏书840卷。剑桥皇后学院图书馆在1472年只有藏书199卷”。

三、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各自的命运及影响

虽然书院与大学拥有多项的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千差万别,因此在其后的岁月里二者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书院的独立性以及影响力渐渐消失,在清末改制时改为近代学堂,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大学却发展越来越好,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大学仍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机构组织。

对于书院而言,身处封建专制和小农经济的双重的统治和束缚之下,自身的独立性就不可能实现。在封建统治者的操控下,书院想要与大学一样促进社会转型也只是一种妄想。清末,书院最终被官学同化,各级地方官吏不但负责书院山长的聘任,生徒的录取以及考试也由官方负责。而且长期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经济发展受到压制,书院里的生徒也认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正道。书院最终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被改为近代学堂,结束了其长达千年的使命。但当书院走上终结的时候,隔海相望的欧洲大学却焕发着勃勃生机,推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比书院更强的独立自主性造就了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种独立性多来自于教会与世俗统治者之间相互斗争,大学统治者适时地抓住这种矛盾为自身争得了相对独立的政治上立场。而不依靠官方或教会的经济实力也使得大学保持了经济上的独立性。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加上文化上崇尚自由的人文主义造就了大学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书院与大学虽然都为东西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书院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最终未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而终结。相反之下,大学制度却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发展,乃至现在全球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大学制度。书院的经验教训也提醒我们教育模式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P138.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P136.

[3]彭琦.宋代书院及其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之比较[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7,(第1期).

[4]王根顺,王彬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比较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第5期).

[5]朱汉民,[美]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美]哈里斯(Harris,M.H.)著.吴晞,靳萍译.西方图书馆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08.

推荐访问:欧洲 宋代 浅析 书院 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