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历史教学中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时间:2022-12-03 16:3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评价;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12-02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在历史舞台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各自作了有声有色的表演。对历史舞台上涌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如何正确看待?如何正确地评价?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1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

讲授好历史人物的首要前提是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分清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从而取得有关历史人物的完整知识,收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2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2.1 寓论于史,穿插点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和描绘,把对人物的褒贬寓于历史事实之中,教师并不外加专门的评论,但在描绘人物的活动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对人物进行点评,如讲到淝水之战中的苻坚和谢安时,在叙述苻坚以为自己有“雄兵百万、资仗如三”,不惜大举进攻东晋,并狂妄地说:“我带领的军队那么多,只要我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时,我们就用“这是一支多么狂妄的骄兵”的点评。有的可以在述后点评。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人物,如某某是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等。还可以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联系起来,能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印象。

2.2 先述后论 ,述后专评:教师在叙述完所讲授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后用一些时间由教师本人或组织一些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专门的分析、评论。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在评价上比较复杂的人物,如秦始皇、岳飞、左宗棠、陈独秀、拿破仑等。此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是主要方法,但他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考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何大的帮助。对历史跨度较大的人物,我们可以讲完一个阶段再专评。如评价陈独秀等,讨论、发言、归纳、总结。使学生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对一个历史人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和对人物本质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 在历史教学中区别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给予正确的评价

重要的历史人物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有人和自然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主要指自然科学家、发明家等,如达尔文、瓦特、爱因斯坦、毕生等;有人与人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等,如秦始皇、唐太宗、孙武等;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包括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如:孔子、希罗多德、但丁等。还有一种重要代表人物——反面人物,如袁世凯、希特勒等。第二类是指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如俞大猷。第三类是指与典型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如历史上的“贪污之王”和珅等。教师要善于区分历史人物的不同类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的、客观的、恰如其份的去评价历史人物,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1 对农民起义领袖的评价:在我国封建社会,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爆发过大小无数次农民起义,在这众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涌现出一些为反抗地主阶级统治而英勇牺牲的杰出的农民领袖,如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东汉农民大起义领袖张角,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元末农民大起义领袖刘福通,明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李自成等。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肯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勇于牺牲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同时还应正确地评价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例如秦末农民战争不仅推鄱了暴秦统治,而且迫使新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实行了一系列在客观上与民有利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所谓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对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毛泽东指出:“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绐,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最终结局都变成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3.2 对民族英雄的评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它不仅在反对本国反动统治的斗争中表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且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也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国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应充分肯定他们舍生忘死、与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古代历史上的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冯子材、邓世昌、徐骧等。他们的爱国事迹和民族气节都值得大大颂扬。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爱国诗篇,林则徐的不卑不亢,虎门销烟,大壮国威,关天培坚守虎门炮台,壮烈牺牲,陈化成誓守吴淞炮台,血染战袍,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军与敌肉博的浴血决心,邓世昌奋不顾身,与舰共存亡,徐骧“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豪言壮语都激励着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3 对科学文化名人的评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化科学成就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天文历法方面有张衡、僧一行、沈括、郭守敬等,医学方面有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文学方面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曹雪琴等,史学方面有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哲学方面有荀况、王充、范缜、王夫之等。历史教学中,对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应该肯定,并对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值得称颂。同时,也应该指出他们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3.4 对帝王评价:我们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包括那些在历史上起过重大影响和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他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但对一些有作为的明君,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正确对待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从他们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过一定作用的史实,去衡量他们的功过。如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更多的使用,使社会经济发展起来,各地区联系加强,为秦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由于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统一,完成统一大业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所以,秦的统一并非完全秦始皇一人的力量,但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的统一全国的功绩是不能抹煞的。特别是在统一全国以后,他为了巩固这个帝国,曾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措施,使中国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帝国,这在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从这方面讲,秦始皇不愧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我们还应看到秦始皇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残酷统治的一面,如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及对人民横征暴敛等。他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他的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必然对人民进行更为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最终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3.5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一批伟大的无产价级革命家和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如李大钊、夏明翰、林祥谦、向警予、陈铁军、杨靖宇、冷云、刘胡兰、董存瑞等。正是由于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他们的英雄业绩将名垂千古。历史教学中要高度评价这些杰出无产阶级战士的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以教育青少年一代,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树立为祖国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3.6 对反面人物的评价:在历史教学中,对那些起过阻碍历史发展作用的人物,应把他们作为历史上的“反面教员”,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动罪行。如那拉氏、李鸿章、袁世凯、曹汝林、陆宗舆、章宗祥、汪精卫等。他们投靠和勾结外国侵略者,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以维护其本阶级的反动统绐。这些民族败类,无论就其阶级属性,还是他们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都是属于应当批判和否定的人物。

综上所述,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的历史人物在其一生中往往有时间阶段上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和那一时期有所不同,还有的历史人物在其一生中,在某些方面对历史作出贡献,而在另一方面却作了民不堪命的坏事,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还应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的方法。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夏春江 ,吴三元.怎样学好历史.知识出版社,1987

[2] 易启祥.《新编中学历史教学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3] 柳菊兴.《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历史人物 中应 历史教学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