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谁将警钟长鸣脑海

时间:2022-12-03 16:4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鲁迅通过对希腊故事的改编,集中凸显了斯巴达人视死如归的“尚武精神”, 鲁迅正是想借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警醒中国青年,犀利的揭露国民青年的软弱的内心根基,藉此鼓舞中国的奋起反抗。另外,鲁迅通过对尼采超人思想在《斯巴达之魂》一文之中的的进化,希望当时的中国能产生出反抗旧的强暴势力的战士,用自己的力量赢得祖国的新生。

关键词:鲁迅;斯巴达勇士;尚武精神;尼采超人思想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08-01

一、《斯巴达之魂》的原著及其故事梗概

《斯巴达之魂》最初发表于一九零三年六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八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五期、九期上,署名自树。作品描绘了以国王黎河尼佗为首的三百名斯巴达勇士的群象,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字字千钧,真可谓掷地作金石声。首先,由题名可以看出,所取题材是古希腊的。企图征服希腊的波斯帝国之王达雷奥斯王死后,继位人库塞尔库赛斯于公元前480年,向希腊派遣大批海军部队。这就是第二次波斯战争。在陆上狙击波斯军的地点,选中在希腊中部要地狄尔毛疵由来,斯巴达王进入此地,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鲁迅当时正在日本留学,风靡一时的斯巴达勇士的故事深深的触动了青年鲁迅,遂写下了这篇《斯巴达之魂》。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引导了青年鲁迅,使之走进斯巴达的精神世界呢?据说斯巴达人,他们既不务农、也不做工、更不经商,而是整个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病弱畸形的婴儿被扔进山沟,健壮的则从七岁开始进行军事训练,直至六十岁才可以退伍。整个斯巴达就象是一个军营,全民被要求具有勇敢、坚韧、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目的是为了保证占总人口少数的斯巴达人对绝大多数的希洛人与庇里阿西人的统治,而一场历时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终胜利,就是对这种民族尚武精神的最终写照。中国青年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强盛提供的巨大推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也曾大力倡导古斯巴达人的爱国尚武精神。因此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一时兴起了“斯巴达”热。鲁迅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是与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我国各界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为反抗侵略,积极提倡尚武精神密切相关的。鲁迅正是想借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警醒中国青年,犀利的揭露国民青年的软弱的内心根基,藉此鼓舞中国的奋起反抗。“要借异国士兵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 他也曾经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

由此可见,早在写作《斯巴达之魂》的一九零三年,鲁迅就站在反帝爱国的民主主义立场上,以文艺为战斗武器,借斯巴达勇士的战斗思想鼓舞警醒中国青年,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的行列中,表现了一个精神战士的本色。在生活中张扬和呼唤一种费任感、使命感和承担意识,实现对现代伦理观的重构。

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意志与智慧的高度辨证统一是一个民族图强的不二法门,当你的对手崇尚武力,而你仍然死抱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那并不是智慧,而是迂腐、弱智和怯懦无能。拿枪指著敌人的额头时,效果无疑超过一百部论语。鲁迅更是深谙这一道理,并且把他在斯巴达之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正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点之上,意志与智慧可以表现出一种精神,这也就是尚武精神的凝聚力量在鲁迅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二、《斯巴达之魂》中尼采早期“超人”思想的启蒙和渗入

鲁迅作为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之时,“尼采热”在日本达到顶点,刚刚到达日本的鲁迅立即被明治文坛的浪漫主义论争所吸引,这促使他开始思考中国的国民性问题。当时留日学生,一般都能掌握两种以上的外国语,这就为他们直接了解并掌握外国文化提供了条件。加之,日本的医学是德国系统,凡学医的必须学习德文。以德语为媒介,鲁迅便深人地接触到了德国的哲学、文化和文学思潮,也自然地受到了尼采的非同一般的影响。他积极购买尼采的著作,从中“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对于尼采等人的“权端个人主义”思想,当时鲁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的思想逻辑是:个人主义=个性主义=发扬掉厉振兴民族之精神。鲁迅接受了“尼采的进化论的伦理观”,并极力赞扬拜伦式的英雄,推崇“恶魔派”诗人,在承认严复的“自然的必然”的前提下,加人尼采式的“以意志超越自己”的因素,认为人类历史是“意志”不断地抗拒“必然”,实现自我的过程。这种自我“人格”进化的结果,就是“超人”的产生。 其次,《斯巴达之魂》中所表现出的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也是与鲁迅早期向往拜伦、雪莱、斐多菲、普希金等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分不开的。在《摩罗诗力说》这篇论文中,鲁迅也曾经用大量介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的事迹,目的是希望当时的中国也能产生出反抗旧的强暴势力的战士,用自己的力量赢得祖国的新生。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两地书[M].

推荐访问:警钟长鸣 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