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大学的办学实力越来越强大,备受各大媒体的关注。这所坐落在我国西南天府之国的大学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今天,我们就该校的有关情况采访了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
谢和平,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于湖南省,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谢和平院士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谢和平院士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谢和平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项国家级奖,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谢和平院士还被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外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高校招生》:谢校长好!近年来,贵校办学越来越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广大考生对贵校更是越来越感兴趣。请问贵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谢和平:四川大学在112年的悠久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精英,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为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是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近年来,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自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
《高校招生》:作为我国西部的一所高水平大学,贵校的办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和平:我校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校专业布局与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根据。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我校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我校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1个门类,有46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9个博士点,346个硕士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
我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5人,长江学者22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通过一系列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5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学生在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获得包括。挑战杯。金奖在内的众多好成绩。
我校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学化工、物理、计算机、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药学、经济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已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与美国加州大学“10+10”联盟的10所中国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多种联合办学。
我校校园环境优美、典雅,服务设施先进、齐全,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并建有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展览馆,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高校招生》:再请问您一个有志于报考贵校考生关心的问题,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特色?
谢和平:我校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渠道的作用,构建“三个层次”的培养结构,即以吴玉章学院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为龙头,面向优秀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交叉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修课为平台,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为主要模式,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强化“四个途径”,凸显学校特色,使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突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开设校级人文公共平台课,文史哲等人文类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开设《中华文化》课,以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熏陶学生;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系列活动陶冶学生;设置“社会服务学分”,坚持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管理的重心前移至学生宿舍,以和谐包容关爱的宿舍文化塑造学生。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能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建立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实验班,采取“2+2”、“1+3”、“3+1”等多种模式,实行交叉培养;建设交叉专业,设立“四川大学交叉专业发展基金”;设置交叉课程,鼓励高水平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交叉知识学术讲座;组建跨学科交叉团队,组织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
以科学研究的强势带动人才培养。积极将现有的优质科研资源、前沿的科研成果、先进的学术水平、一流的学术大师等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各级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坚持教授上讲台和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制度;实施创新教育学分制度,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可直接保送研究生;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高年级本科生进科研平台、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设立各类学生创新基金,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资助了100余个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
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学校把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观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到学校的本科教学中,力争使在校生至少有一次国际交流经历。近年来,持续开展了“2+2”、“3+1”等33个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来校的外国专家700余人;每年组织10多个国际夏令营活动;设立“海外学习发展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学习、研修;选派优秀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大公司参观考察和实习。
(编 校 周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