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供交互、开放、自主的网络实验教学环境已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教育部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1],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实验教学水平的发展进步,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内涵建设及管理等方面,仍有较多值得思考之处。
1 国家级医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现状
2013—2015年,连续3年,教育部共批准3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简称“中心”)[2-4],其中医学类共计33个,包括民族医学类2个(中医学3个,蒙医学1个),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数量之比为9:17。
1.1 中心所在学校的分布情况
共有30所高校拥有医学类“中心”,其中四川大学2个。部属院校(教育部/卫生部)9所,省属地方院校18所。结果显示,医学类“中心”建设呈现地方高校与部属重点院校均衡发展的态势(见表1),并有向办学规模大的地方院校倾斜的政策趋势。现有的3所军队医科大学均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有2个。
医学类“中心”的高校类型占比情况来看(见表2),绝大多数高校均有博士授权,此外国家对非“211”地方医学院校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1.2 区域分布情况
从区域分布上看,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医学高校整体实力相对较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占比达51.5%,体现出经济发达地区的医学高校,由于经费充裕,加上实验教学理念先进,对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投入较多,因此,所拥有的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自然占优势[5]。
2 “中心”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够
“中心”应具有前瞻性、扩展性、示范性,并能够实现校内外实验教学数字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学科教学及整体医学教育的提升,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高校,所有的教学资源仅对本校学生开放[6],其实验教学对本地区其他高校或更广范围的高校,则没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更难谈及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医学教学资源缺乏原创特色
医学高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许多丰富优质的原创的教学资源[7],如各种典型或罕见的病理学大体标本、切片,临床影像资料,如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自主研发、编录的多种实验教学设备、实验项目、教学视频、临床病案库等,但目前各医学院校的数字化虚拟实验项目多系购置所得,模式雷同,质量也参差不一,缺乏原创、有特色的数字资源。
2.3 虚拟实验教学管理尚不到位
虽然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有着诸多显著的优势,但不能全面取代传统实验,因此需要强调“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8]。当前,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依然十分强大,多数实验教师依然墨守成规,不愿尝试新的实验教学手段或模式,因此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全面,或者因实验教学的质量监管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系统完善的量化指标,难以把握其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因此也只是浅尝即止,限制了虚拟实验项目在各学科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 国家级医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
3.1 建设思路
“中心”的建设应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以培养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重视强调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顶层设计”,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坚持信息化技术现代化与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更新管理机制,提高医学实验教学水平。
3.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是当前国内外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确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地位,真正形成“虚实互补,能实不虚”的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实验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各医学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各医学学科专业特点,应不断优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及内容,既要避免实验模块或项目的重复建设,也要注重实验项目的不断拓展更新能力,根据各专业目标定位和教学特点,合理设置实验室体系[9],并不断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实验、临床实践课程真正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开放课程[10]。
3.3 不断丰富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
加强特色鲜明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并依托专业、学科优势、特色,不断完善现有的学科、专业数字化资源,并借助校外专家、校外医学教学基地、公司研发技术力量,逐渐构建开放高效、功能集约、资源丰富的医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4 “中心”的管理措施
4.1 完善管理体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应牢牢把握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不断遵循当前“大健康”理念[11],合理规划,制定分期建设规划,逐渐建立了各相关机构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4.2 健全保障体制
建立“中心”实验信息收集发布常态机制,包括各实验室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开设虚拟实验项目、实验运行实时反馈、虚拟实验项目建设申报等信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校各学科、有限实验教学数字资源的协调与共享[12],全面推进各专业、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有序建设及合理使用。
从学校层面,设立专项的“中心”的建设维护基金,从而有效保障虚拟实验教学所依托的硬件设备的更新维护,软件系统的定期升级及运行环境的日常检测,虚拟实验项目数字资源库的开发、更新、完善等费用。
4.3 促进交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依托“中心”联席会和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施和建设的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从而切实推动全国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和手段的进步[3]。
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牵头,通过学科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对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合理的“中心”绩效评价体系[13],推进“中心”持续化发展以及开放共享体系的建立。
5 结语
医学类“中心”作为我国高等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资源平台,肩负着引领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方向的使命。通过不断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医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突出共建共享,促进“中心”内涵建设,对促进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8-13)[2015-04-09]. http:// www.moe.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gggs/201308/156121.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北京大学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6号)[Z].201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清华大学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3号)[Z].2015.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教高厅函〔2016〕6号)[Z].2016.1.
[5] 祖强,魏永军.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156-158.
[6] 米瑞利,殷晓三.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与开放[J],2015,17:122-124.
[7] 姜华,杨景明.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6):626-628.
[8] 刘亚丰,苏莉,吴元喜,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原则与标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5):8-10.
[9] 罗运鹏,王渊,贾永兴,等.浅谈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6,7:220-222.
[10]朱三元,魏文才,陈建新,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1):118-120.
[11]林睿,李习艺.大健康时代医疗模式转变下营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12:16-17.
[12]王庆.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87-191.
[13]王研.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信息通信,2017,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