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孝与医的关系

时间:2022-12-03 17:35:07 来源:网友投稿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从古至今,"孝"的思想深入人心,甚至作为人与人之间一切情感的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的产生与孝便有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孝"的观念不断发展深入,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以致对父母之孝作为中国古代许多医家学医的动机。我们应该用辩证法正确看待,发展孝义精神,促进医学发展。

1 "孝"的理解

1.1孝的狭义 对于孝的解释,汉代贾谊的《新书》定义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孝"即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是我们都应该践行的。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要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1.2孝的广义 《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这,其为仁之本也"。说明孝悌和仁义是密不可分的。《孟子.离娄上》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孔孟将孝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凡是与尊敬、奉养、体贴、顺从等相关内容都体现了孝道[1]。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将孝道理念融入于个人修养,敬爱他人父母。因此可知孝与义有莫大的关系,即孝义一体。甚至我们可以说,广义的孝指人间的一切情感。

2孝与医的关系

2.1医学帮助践行孝道

2.1.1知医为孝理论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当长辈生病之时,若我们不懂医学,那岂不是不孝。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医学知识,用医学知识来践行孝道。

从东汉到宋朝,不少医家都提出"知医为孝"的观点。"医圣"张仲景曾说:"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伤寒论》自序)。晋人皇甫谧说:"夫受先人之体,......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无以济之。"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也说:"君亲有疾不能疗,非忠孝也。"

2.1.2名医事例 不管古代还是近代,很多名医从医的动机都是由于对父母的孝顺。

明代儒医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医儒一事》中说:"父母至亲者有疾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无亲者操父母之生死。......故于仁缺。"他认为不能医治父母之疾者,而将父母推于庸医之手,是不仁不孝之举。古代医家无不谈孝,如《儒门事亲》的张从正,他的观点是"以为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也。"(《金史.张从正传》)

程颢是理学家中将医道与孝道相提并论的第一人,他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侍奉双亲自己必须要懂医道,否则交由庸医乱治,自然是"不孝";即使是自己有病,也不可轻率地任由庸医乱治,否则就会使父母背上"不慈"的恶名。

清代吴瑭在《温病条辨·自序》说:"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于天地间!",不能尽孝的遗憾使吴塘"专事方术",成就了他的医学之路。清代名医薛生白,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最终著成《湿热病篇》,成为一代温病大家。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医药知识,才能照顾好自己的亲人,从而更好地践行孝道。

鲁迅也曾说过他习医的目的是"救治像我父亲似被误治的患者的疾苦"。这种用医学践行孝道的思想是古代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

2.2孝义促进医学 医德理念自古有之,很多名医就有悬壶济世,造福万民的思想。华佗明知曹操是奸雄,仍愿意为他治病,但最终却被曹操害死。这种不避亲疏,给人治病的精神就是仁义,即是广义的孝。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可见作为医者,应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将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对待。

现代的白求恩,身为外国人,仍然支持中国的抗战,救助许多革命战士。他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实现了真正的大义、大孝。

从整个社会来讲,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作为医者,就应该践行孝义理念,维护患者的正当权利,而不是谋取私利,相信这样医患关系将是非常和谐融洽的[2]。

2.3孝阻碍医学

2.3.1愚孝使医学走上了歪路 在封建社会,很多人把孝推向了极端,变成了"愚孝",人们用很多奇怪的,不切实际的偏方来治疗自己的亲人。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社会褒扬,而故意去践行孝。比如"割股奉亲"之类的事。让医学走上了歪路。从而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如《金史.创政传》载:"母疾,昼夜侍侧,衣不解带,割股肉啖之者再三。"这表明了当时很多人刻意地展示孝,而用了很多不科学的偏方,让医学走了歪路。

2.3.2孝使医学固步自封 由于孝道思想深入人心,人们都秉持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思想。认为解剖尸体是不仁不孝之举,是一般医家不敢涉足的禁区。导致中医学一直都停留在宏观观察和理论分析的局面,没有精细的解剖。由此可见,孝道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2.3.3孝使人厚此薄彼 正是由于人们重视孝道,从而有厚此薄彼之局限。血亲人伦关系犹如一个圆圈,个人位于圆圈之中心,依血亲关系的远近与紧疏待人,即"从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由近及远的"爱人"思想也有厚此薄彼之局限"[3]。这就使得医学无法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的愿望,从而不利于整个医学的发展。

3结论

医学科学是以人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进步,而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的社会基础文明也时刻影响着医学的发展[4]。因此孝的理念总体对医学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医者将孝义理念融入医务工作中,能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为医学发展而献身的精神。这与2005年以来,卫生部组织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理念不谋而合。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孝道思想也阻碍了医学发展。这个需要辩证看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对于医者,"孝义"思想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医者应该以德治学,不求名利。在每一位患者身上倾注更多的心血,用对医学的热情和对生命的尊重演绎救死扶伤的故事。时刻践行孝义理念,追求大医精神,从个体逐渐向人类医学发展,推动医学的总进程。

参考文献:

[1]徐仪明.孔孟仁孝观与宋儒的重医倾向[J].孔子研究,2000(5).

[2]龚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围医学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07,12:53-54.

[3]李海燕.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34-37.

[4]林怡光.试论社会道德与医学科学的关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82,01:53-57.

编辑/孙杰

推荐访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