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12-04 0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从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现状出发,在分析环境教育紧迫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在高职院校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进行了思考,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环境教育 通识课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X- 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持续性雾霾天气频发成为民众热议和担忧的焦点。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经过长期探索,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更是将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当今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在全国高职院校扩招的大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使其成为环境教育的使者与传播者,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分为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与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两部分。环境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开设课程主要为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从整体上看,环境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掌握较为深入,环保意识也相对较强,今后将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力量解决技术难题。而我国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为非环境专业学生,他们是未来生产、服务岗位的主要技术人才,其环保意识和行为对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未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1学生环保意识薄弱

当前,高职学生环保意识薄弱,突出表现在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频繁使用非环保型产品,资源节约利用意识不强等。众多研究结果也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如秦丽萍等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高职学生的环境知识贫乏,环境认识水平总体偏低,环保行为亟待进一步提高的结果。建议高职院校要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环境类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行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保氛围。

1.2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环境教育起点较低,环境教育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教育涉及政府、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主体,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发展的主观原因。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于素质教育部分,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感,提升环保行为为主,与就业等各方关注的现实问题无法直接挂钩,容易被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忽略。目前,我国尚无国家层面的环境教育立法,仅宁夏、天津等地方出台了环境教育条例。总体看来,我国对广大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还不充分,使得现有的环境教育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存在重理论、重形式、重宣传,轻实践、轻内涵、轻行动的现象。我国非环境专业学生占大学生群体大多数,但环境教育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环境教育较为薄弱。

2 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必要性

2.1基于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均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基于以上国家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导向与发展的大背景,高职院校有必要紧跟国家政策,系统规范开展环境教育。

2.2基于教育对提升人们环保意识的关键源头作用

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环保行为,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的呼声,而充分地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在2017年两会中指出,环保宣传教育是环保工作的核心工作,环保部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已经共同出台《关于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学校教育也是其中重要部分。

2.3基于高职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在落实不同行业环境政策中的关键作用

在环境保护中,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意识较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环保意识,做出环保行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群体。在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日后必将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層面占据主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和决策者多为非环境专业出身,众多领域的决策和实施行为都关乎环境政策的落实,很难只凭少数环境专业毕业生完成。若他们在校时就具备环保意识,将大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以上背景,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国家政策一方面使人们看到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提高环保意识及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3 环境教育通识课开设的思考与建议

3.1困难和挑战

高职学生整体环保意识薄弱与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不足,或者开展了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有关。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开展是高职院校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体现,其对提升高职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保意识有重要作用。但是,针对所有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也势必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

3.1.1较难选择课程内容

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种类众多,各个专业所学知识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当前环境问题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使得环境知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如何选择环境教育课程内容,使不同专业学生均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是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关键。

3.1.2缺乏专门的教材

教育部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也开发了环境教育专门教材。由于我国尚未把环境教育列为高职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范围,高职教育层次的环境教育教材建设落后,只能从当前环境领域专业教材中选择,主要是自然环境科学知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人文内容,教材针对性不强。

3.1.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方式众多,如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利用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等。目前,环境教育方式多为讲授,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所学环境知识缺乏实际运用,环保知识难以转换为环保行动。

3.1.4师资力量不足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环境教育,与教师的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教师自身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不足,也难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以身作则的作用。未开设环境通识课的院校一般不会配备环境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若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師资力量不足会成为其阻碍因素之一。

3.1.5较难组织实践内容

目前,即使开设了环境教育通识课的院校,其环境教育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环境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环保行为。环境教育离不开对实际生活中各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了解,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内容是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方面。但实践内容的组织和安排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也需要足够重视。环境教育实践环节缺乏专门的实践基地、规范的组织及足够的资金支持。

3.1.6缺乏考核标准

一般知识性、专业性强的课程可通过纸笔测验、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行为,属于养成教育的范畴,其不适合采用一般课程考核标准。

3.2建议

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根据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行。一方面,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具有实践性,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批判、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参与环保决策的意识。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困难及环境教育的特点,作如下思考和建议。

3.2.1课程内容的选择

环境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环保意识,并使其潜移默化的形成环保行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一定是高深的理论及专业的环境保护技术,而应重在使每一位学生能够了解环境质量现状、环境问题来源、环境污染危害以及个人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等。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围绕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2.2校本教材的建设

建议尽快编写适合高职层次教育需求的环境教育教材。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教材内容可多侧重实践环节。教材可以不同模块形式编写,设计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清洁生产等不同学习模块,在完成模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环境知识,也有利于不同专业选择与专业关联度高的内容进行学习。

3.2.3师资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开展环境教育通识课的关键环节,其是否接受过系统环境教育学习或培训关系到通识课程开设的广度、深度及质量。学校和政府等部门应为教师开辟渠道,提供必要的进修和学习机会,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培训。

3.2.4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要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资源,如图书、大众传媒、网络、音像制品、社区资源等。也可通过建立微课资源,利用“互联网+”的方式灵活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一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改变对师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以学生的参与讨论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二是要注重发现,善于引导。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及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三是要注重实践环节。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通过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利于引起学生对环保的重视和思考。四是注重行动的力量,可引导学生从身边诸多可解决的诸如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入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学生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3.2.5实施保障的配合

环境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环境组织、学校等各个方面积极配合才能有序开展。一方面,政府、学校、环境组织各方可联合建立环境教育宣传点,请政府和环境组织选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通过开放垃圾处理厂、环境监测点等,形成有效的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建立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例如增加资金支持、学校图书馆订阅优秀环境报刊、鼓励教师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同时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与环境有关的学校决策、管理活动中。

3.2.6考核标准的确定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环境教育通识课考核标准的确定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此外,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同学及学生等多方面,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多关注学生在环境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综上,环保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和形成,需要依靠宣传教育和实际行动。发展环境教育,开设专门环境教育通识课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为的有效途径,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邵琪珺.在高职院校开设环境教育公选课程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174- 176.

[2] 秦丽萍,李金香.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J].校企合作,2016,(22):81- 82.

[3] 谢东宝.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培育途径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57- 60.

[4] 徐晓静,刘丽彬,罗晶.论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机制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6,(19):154.

推荐访问:开设 思考 建议 环境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