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具备较高的健康水平才能为自己及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在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体质现状、高校体育教学等特点,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研究,旨在较好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杂志2013年8月刊)。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学
青少年体质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加体育课时,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开展体育工作等问题,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的支持下决定在全国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阳光体育运动口号,广泛传播青少年“健康第一”的理念。各级教育、体育等部门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针对学生体质健康认真组织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既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之一,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学校体育要积极地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高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阵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为2308.5万人,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学校体育对2308.5万名学生的重任。在体育总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虽然大学生体质下降程度缓慢,但是仍然处于下降的阶段,本研究针对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旨在切实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础。
1 当今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
2010年全国19-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与2005年相比有所改善的方面:19~22岁年龄组形态发育水平方面,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4、0.55、1.34、0.64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0.27、2.07、0.34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63、0.29、0.97、0.43厘米。肺活量水平平均提高137、102、185、123毫升。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肥胖检出率都成继续上升的形势。总之,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仍然处于不良的状况。
2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青少年学生进入高校,没有中学时的生活规律和繁忙的课堂学习,高校课程相对少,有选修和必修相结合,自由度相对大,学生在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良好的生活习惯难以形成,很多学生是初次离开父母到大学开始崭新的生活,缺乏规律性的生活及学习、饮食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熬夜上网、聚会,晚睡晚起,作息时间毫无规律。除此之外,来不及吃饭便吃饼干、方便面等零食充饥,酗酒、暴饮暴食成为大学生常见的现象。不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较低
健商(HQ),是健康商数(Health Quotient)的缩写,是指对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健商的意思是一个人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对于大学生体质下降,一方面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文化成绩的提高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考试分数决定大多学子是否继续学习的决定因素,多数家长多孩子的家庭教育过多关注升学考试的成绩,对孩子健康意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除文化学习之外的生活小事都全部包揽。另一方面,高校重视各专业技能的传授,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知识及健康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健身意识较差,体育健康知识及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匮乏,健康能力较低。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的兴起,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总数明显减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网络联系在一起,身体素质长期下降,肥胖、近视率居高不下,不仅身体健康水平较低,而且抗挫折能力、团结意识等心理素质在下降,以上都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着密切的联系。
3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3.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技术为主要内容,使教学内容单调机械、枯燥无味,教师偏重技术动作如何教,要求学生如何学好技术动作,偏重追求技术技能,强调动作的标准,重视学生生理方面的素质,但忽视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将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方面,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一个类别,还有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三个学习方面也应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仅仅重视了传授技术,教学内容单一。
3.2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的精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方法上一成不变,主要采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仅仅处于简单的模仿和复制阶段,缺乏创新,例如: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已经产生厌倦,没有创新和实效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难以提高,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偏失
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仍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评价体系是以量化为主的定量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定量评价有参照数据是比较准确、合理,一方面,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进步幅度的重视、学习态度的忽视,仅仅用最终的成绩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偏失,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用最终的成绩评价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形成为了评估而展开教学的不良局面,以上都是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短时间看来仿佛有效,但是,学生或学校仅从完成任务的外层次去解决问题,持续时间短,效果难以持续。
4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4.1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的四个学习方面来充实。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健康素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需紧跟“阳光体育运动”的步伐,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中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将原来单一的课程内容充实为四个学习方面的内容,改变目前许多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象,将单调机械、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尤其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走到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效体育高校学生健康素质。
4.2根据现实条件,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做到最优化。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即使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高校、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所采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不一样,为较好的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是必要的,首先,对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要深入理解;其次,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选择、组合并设计出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最后,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需要教师有效地发挥其主导性进行运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得以充分体现。
4.3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举措,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目前,由于对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缺乏体育因素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奖、就业等都与体育的毫无关系,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外动力不足,评价体系如此偏失,导致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轻视,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需将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活动情况与学生评优评奖、就业等紧密联系,提高广大师生、家长的重视,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 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及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的四个学习方面来充实、根据现实条件,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做到最优化、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杂志2013年8月刊)。
参考文献
[1]尹小俭,杜建强,季浏,熊建萍,季成叶.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
[2]董翠香,朱美珍,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9)4
[3]杨虎智.试论学校体育的尽性意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
[4]叶新平.“阳光体育”运动视阈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研究[J].学术交流,2012,6
[5]刘建生,方千华,黄子宜.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作者简介:
吴燕(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