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生物经济浅论

时间:2022-12-04 12:1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生物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经济形态的分析,阐述了生物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其即将在人类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概述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并简单探讨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经济; 生物产业;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2-0099-03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之一,生物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但由于受到整体科技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生物学长期以来都更多的局限于科学研究,而并未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中发挥出突出作用。直到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在社会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的前景也开始逐渐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推动下,生物产业已经迅速的崛起,并为原有的社会生产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生物经济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人类也开始迈向新的社会形态——生物经济社会。

1 生物经济的定义

生物经济的概念是以1999年美国提出“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和“生物基产品”为开端逐渐形成的。在中国,2000年4月,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一新的名词,同年5月,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夫•迈耶正式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这一概念,并给出了划分生物经济时代的标志。2002年,邓心安首次将“生物经济”定义为“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2004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将生物经济定义为“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高效率的生物过程和生态化产业集群生产可持续的生物产品、创造工作机会和收入”。

2 生物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2.1 生物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2.1.1 生物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必然结果

历史发展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类对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为基础和动力的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以生存为首要目的,真正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还未形成,而与之相应的是原始狩猎采集经济;在约一万年前,人类的生产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劳动经验逐渐丰富,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温饱要求,于是农业自然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流,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诞生为人类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契机,于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社会;20世纪后半期,在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下,信息社会在人类对将自身从生产中解放的追求中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以及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信息经济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在经历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已经极大地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开始更加的关注自身的延续、完善和发展,因此,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安全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这样的需求下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相应的,建立在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生物经济也应运而生。

2.1.2 生物经济成为社会主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生物的生命周期类似,社会发展、产业经济发展,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都会经历四个相互关联却又相互差别的发展时段,即孕育期(酝酿期)、生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时期首尾相连并且通常互有交叠。上文中提到过的原始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这样四个时期的发展周期。当一种经济发展至它的成熟阶段,人类社会也就相应的进入了该经济的时代。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经济进入了它自身的成熟期,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信息经济时代。近些年来,电脑芯片和无线通信技术获得了空前广泛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物尽其用”标志着信息经济已开始从成熟期向衰退期转变。与此同时,作为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点,生物产业正在渐入佳境,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加以支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尽管生物经济目前还处于发展周期中的生长期,但人类将在不远的未来步入生物经济社会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

2.2 发展生物经济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很多新兴的生物产业,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生物经济将会成为21世纪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共识。此外,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之后都会伴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在2007年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也使得各国更加迫切地需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由生物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

2.2.1 医药生物产业

当人类在“衣食住行”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之后,更高级的追求必然是自身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的“不治之症”的预防和治疗都变得可能。首先,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研究表明,很多重大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本身有关,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基因来判断自身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以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避免或延迟疾病的发生,达到预防的目的;其次,生物技术也提高了人类对疾病的诊断水平,比如利用一些重大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病等特有的基因信息进行诊断,不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还可以尽可能早的发现疾病,以便人们在最佳时机获得相应的治疗;此外,生物技术也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基因疗法,而干细胞的研究更使得人类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更加自由的更换人体器官,这些都为癌症等“绝症”的彻底根治带来了希望;最后,生物制药使得一些天然稀有的药物例如抗体等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医疗水平。

2.2.2 农业生物产业

在人口飞速增长的今天,农业已经成了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更是重中之重。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组培技术、克隆技术等,都为农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高产、抗病虫害、抗盐碱的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应用都为人类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和逐渐减少的耕地之间的矛盾找到了新的出路。

2.2.3 工业生物产业

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相比,利用微生物生产化工产品等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具有效率高、污染小、成本低和能耗少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原材料不可再生、能耗过大等问题,可以说,生物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为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和希望。

2.2.4 能源产业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在一天天减少,而人类生活对能源物质的消耗却在一天天的增加,这是一个困扰了世界多年却束手无策的矛盾,但随着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等生物能源的出现,人们似乎看到了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此外,与传统能源物质相比,生物能源也往往污染更少,更加环保。尽管目前生物能源还无法取代传统的能源物质成为主流能源,但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各个发达国家都非常看好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已经开始加大对生物能源研究的投入,并且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及其配套产业。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能源产业将成为主要的能源产业。

此外,生物技术在环保产业也大有可为,利用微生物以及各种生物酶对各种污染物进行处理,研究开发抗旱、抗盐等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用以修复环境等,都是生物技术为环保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发展。

3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生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能源生物技术、材料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与安全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药物分子设计、生物信息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等前沿生物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有了技术上的坚实基础,我国的生物产业也相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展最为迅速的医药工业方面,我国已批准建立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而2010年预计将超过1.2万亿元,2005年以来,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更是超过了20%,据MS公司预测,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十一五”计划,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而到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4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策略

4.1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生物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也应将发展生物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发展政策。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物产业”。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将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的战略重点”。2007年国家发改委同十八个部门编制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称“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我国在21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生物产业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赫然在列。此外,各地地方政府也在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的基础上纷纷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地方生物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

4.2 依托自主的生物学研究基础

同过去工业经济发展对物理学研究的依赖一样,生物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生物学的研究,比如由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由分子诊断技术和基因疗法带来的治疗癌症的新希望,由微生物技术带来的化工生产的革命等。可以说生物学的研究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根基,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生物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个问题已经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几十年。当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时,增加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要想成为经济的领头羊,必须首先成为科技的领头羊。这一经济发展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生物经济,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的生物学理论研究。因此,想要抓住生物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将我国经济从追赶者变为领导者,就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的生物学研究,打好科技基础,增加生物产业中的技术含量。

4.3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经济

发展生物经济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特点,扬长避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经济。例如,将我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开发研制各类新型的药物,开创有我国特色的医药产业;重点研究和培育高产生物良种以解决我国15亿人的温饱问题;用我国自身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大对生物化学工业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研发,开发出更加高效率的生物酶和微生物;着重研究以木薯、油桐等非粮食作物或玉米芯等生物质废弃物为基础的生物能源开发。

作为人类经济社会的“第四次浪潮”,生物经济发展已经势不可当,对每个国家来说,这都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生物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只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生物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才能够在这场浪潮中取得发展的先机,把握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最终实现我国经济追赶并超越发达国家的历史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心安,侯艳萍.生物经济特点与时代特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

[2]仝芳妍,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J].科技导报,2005(4).

[3]马述忠.生物技术经济管理学——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2).

[4]刘湘峰,姚庆筱,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农业功能的演变[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

[5]封颖.生物技术、生物经济和新型农业体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6]孔令刚,蒋晓岚.“生物经济”的兴起与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J].技术经济,2007(11).

[7]王宏广.试论“生物经济”[J].生命科学仪器,2004(3).

[8]杨国军,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作者简介]唐雯(198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生物经济学;李燕(1981—),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审查员,研究方向:生物类专利的发展前景与应用。

推荐访问:生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