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12-04 1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n5
zo5m}:^tiM9m46]=m5im4]4Mtʹ_zM=8Mtxm5͵vOv]vߏim4m5imMtM]z}ݴ_}޶]5m5ׯ|mu6Ov]9{iv]Nӝti駿f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员等岗位2。这为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就统计数据来看,我校新闻专业部分学生进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蕴淘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从事品牌策划、产品推广工作,但人数相对较少,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传媒无关的岗位。这不符合我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就业趋势的多元化,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关注传统媒体,更要与时俱进,关注全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塑造人的地方,不仅要为传统媒体培养高层次人才,更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具有媒介素养的现代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和媒介策划及公关人才3。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考研、出国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

3.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远大眼光、融通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成功的通识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新闻教育评议会认为:“从事新闻事业必须在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语言、艺术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奠定下深厚的基础,了解专业道德及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及传统。学校新闻教育四分之一时间传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造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有关媒介发展、传播法律与舆论等专业知识,但四分之三时间将用在认识你所生存的世界上。4”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知识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依据社会需要、自身性格、能力和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未来。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何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须认真探讨地课题。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对于激发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大学一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公共课程、他人咨询和各种测评工具等认识、开发个体的兴趣和潜能来进行自我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招聘活动、实习、兼职、生涯任务访谈等活动了解、探索各种职业,拓展职业生涯视野;三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探索具体的公司和职位要求,进一步明确职业倾向,培养职业要求的有关能力;四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就业政策和搜集各种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寻找适当的工作机会,并做出职业生涯的决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对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丰富的第二课堂,要坚持课程引领和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按照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协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要求,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新闻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通过各类调研活动,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将外在于個体的社会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社会体验,获得认知性经验。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课程性社会实践。以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在实践中更多地融入课程要素,强化课程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如组织学生进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金陵晚报》、House365网站等知名媒体实习,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性社会实践。实践过程突出强调职业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如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还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天亮.促就业,任务艰巨希望大——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N].人民日报,2012-02-24.

[2]黎妙娟,范以锦.新闻专业毕业生除了媒体还可去哪儿?——媒体低就业率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出路[J].中国记者,2011(11).

[3]李程骅,李平.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4).

[4]王洪钧.新闻报道学[M].台北:正中书局,2000.

[5]徐江.打造特色 另辟蹊径——财经院校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电视时代,2010(4).

推荐访问:现状分析 院校 思考 就业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