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情况。”总统的话稍稍缓解了压抑的气氛。他并没有先让人给自己安排座位,也没有提出这方面要求的意思。情况紧急,也就顾不得其他了。
“总统先生,”上将说话的声音已经因为过度疲惫而变得嘶哑,“您应该已经接到消息,‘旅行者一号’与‘旅行者二号’于三小时三十七分钟,两小时三十二分钟前相继与地球失联,五十二分钟前新视野号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一系列失联都发生在暗物质晕与探测器接触后七到十一秒之间,现象全部是信号逐渐减弱并迅速消失,而且探测器在此过程中并未提交受损报告。”
“电磁干扰?”随行的上校问道。在询问之前他没有请示。
“不,更像是电磁屏蔽。我们初步猜想这暗物质晕可能拥有屏蔽全波段电磁信号的能力。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现在已经无法观测柯伊伯带外围的一些小行星,但是对于暗物质晕以外的天体,观测数据丝毫未变。”
“所以呢?”总统追问。
“现在这个问题涉及的领域太过复杂,暗物质晕目前表现出的性质与原有理论出现了严重矛盾。我们指挥部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做系统的分析,所以请来了温伯格博士作为我们的科学顾问。博士,下面到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温伯格思考片刻,不无诧异地说:“所以普通物质被转化成了‘暗物质’?!”
这话宛如一声惊雷,人们听到后的反应往往是大脑一片空白而不是迅速开始思考。军方的科学家和总统原有的幕僚思维都比较传统,几乎被如此基础的大胆假设吓到,不过这也恰好表明紧急控制小组请来理论研究者的目的——通过更基础的假设与猜想解决眼前的看似无法逾越的困境。
从最初的震撼中恢复之后,每个有这方面背景的人都开始下意识地尝试否定这个猜想,留下其余人满脸茫然地待在原地。这里的人专心思考时效率都很高,两分钟的时间,他们就接受了一个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个猜想暂时还无法被否定。
“不要总是死气沉沉的,请讲一下你们对温伯格博士的假设的看法。”总统说道。
“总统先生,很抱歉地告知您,博士的猜想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在座的一个人起身说,脸上挂着惨笑。他没有穿军装,看起来像是一名天文学家。
“那又怎么样呢?我们面对的危机还是和最初一样。”总统反问。
“不,这次不同了。我们知道暗物质是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电磁相互作用的,同时,人类已知的所有生命形态都基于电磁相互作用而存在。如果电磁相互作用消失,我们就会从微观层面被瓦解。当然,这与原有的解决轨道偏移相比,并没有复杂多少,不过是从不可能到不可能罢了。”
更长久的沉默,虽然原来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严峻,但如今“人变成暗物质”这种可能性,就已经足以使在场的所有人在八月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会议信息实时接入全球作战网络,随后空气中出现了各个国家紧急指挥中心的全息实时影像,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已经进入最高警戒状态。然而各指挥部之间并没有什么通信,只是通过图像看到不少国家的领导人正在胸前画着十字。
“要向平民公布现状吗?”戴维将军低头看着手中已经燃烧掉了三分之一的雪茄,这位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军事设施的人绝望地发现,现在这是他们可以讨论的唯一一个问题了。
然而紧急发展的事态并没有留给他们讨论的时间。
“暗物质引力探测二号卫星发回信号,暗物质晕在收缩同时开始发生不规则形变。下面传回经过处理的图像信息。”负责监控外界通信的技术人员用不带有什么感情的声音传达了一条消息。
会议室中央生成了一幅全息图像,真实的比例之下,橙红色的太阳与被染成深蓝色的巨大暗物质晕相比,宛若一点萤火。
图像迅速放大,直到图像的中心已经可以看出像素的方形边缘,可以看到一小块物质正在迅速减速。根据全息影像上出现的绿色数据,这一块物质在几分钟的时间里,速度就下降到了光速的百分之十五。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发回报告,称在同一方向出现了一个高光度星体,因为其存在时间过短,望远镜在调整角度之后未能测定其距离。”
这个时候已经不用测定距离了,谁都可以想到两件事之间必定存在联系。
“怎么可能……”温伯格喃喃自语着,“暗物质怎么可能发出电磁辐射?这是违背定义的,怎么会……”
4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侧,东亚的夜空中出现了一颗并不存在的星。
“暗物质假设来自于星系团尺度上的天文观测,当这一理论出现问题,理应由另一个宇宙学猜想去弥补。”
“那您说,这用来弥补暗物质理论出现的漏洞的,应该是什么宇宙学猜想呢?”
“费米悖论。对我们一颗普通的行星而言,外星人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造访这里,因而费米悖论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对整个宇宙而言,地外文明的广泛存在会使费米悖论成为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如果地外文明可以发展到足以对大尺度结构造成影响的程度,为什么我们至今还没有观测到这种影响?现在来看,恐怕暗物质就是这个宇宙尺度上的费米悖论的答案了……”
“疯了,简直是疯了!中国人居然异想天开到让一群科幻作家参与应对目前的紧急状态!”总统走到一个摄像头的拍摄死角,声色俱厉地叫着,仪态尽失。
“总统先生,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个人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我按他的思路分析了一下,的确得出了一些可能有些帮助的结论。”温伯格此时已经冷静下来,他稍作停顿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我们的实验卫星迟迟探测不到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这说明此类粒子即使存在,其数量也远达不到现有天文学理论给出的估计值。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借此假定实验方法或是理论出现了錯误。但是按照那个中国人的思路分析,可以得出第三类结论——暗物质本就不存在,那些维持星系和星系团结构的物质,或许只是我们用通常手法探测不到的其他什么东西。毕竟最初暗物质猜想的提出,就是因为无法直接观测的引力源的存在,暗物质粒子只是衍生出的一个子理论而已。而且如果真如那个人所说,暗物质晕是外星文明的星舰,倒也就解释了它极快的速度和辐射出的电磁波。只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它的质量也太大了一点儿……”
“先行减速的物质团块已经变轨,从目前的轨道参数来看,它的目标应该是海王星。同时观察到暗物质晕再一次出现物质团块分离现象。”几乎与此同时,新的信息再次呈现在指挥中心内部。
第一个分离出的暗物质团块已经抵近了目标。海王星早已被吸引着向着外来物体的方向移动。越过洛希极限之后,那不可见的存在用引力硬生生地把这颗深蓝色冰态巨行星撕扯成不规则的云团,在太空中看起来像是泼在黑色幕布上的海蓝色油彩!冰晶与氢氦交织绕着引力源旋转,不断增加的转速像是一曲演奏到高潮的交响乐,宣告着一颗行星四十五亿年寿命的结束,也谱写出一曲恢宏壮阔的毁灭的序章。
吞噬海王星只用了三十四分钟,两小时后,同样的命运落在了天王星的头上。
然后是土星,破碎的光环在强引力场中扭曲着,活像一幅莫奈的油画。
地球上的人类如同瞻仰神迹一般看着星空中发生的这一切。人类毫无反抗之力,甚至没有能力透彻分析发生了什么,只能无助地看着三颗外太阳系的巨行星一颗接一颗地消失。
“第四个物质团块从暗物质晕分离,同时观测到暗物质晕整体减速!”
与此同时,一列列携带着难以想象的信息的电磁波正以光速飞向地球。
一小时前,木星轨道处,第三股势力参与了这场毁灭的狂欢。
空间被扭曲直到闭合,生成一个绝对黑暗的完美球体,一阵阵引力波的狂潮撕扯周围的时空,让木星看起来像是一块被人不断压扁和拉长的彩色橡皮泥。
随后,像是一场表演的幕布被揭下,无数比木星大得多的圆盘状物体在真空中现形。
银色的圆盘集群发出的光芒盖过了太阳和银河,然后逐渐减弱。单个原盘的光芒并未熄滅,只是圆盘数量在一点一点地减少。
同时,那片被人类称作“暗物质晕”的区域中,大量椭球体惊慌地现形,它们朝向太阳的一面发出炫目的光芒,试图调转航向离开。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咬钩的鱼岂有逃生之理!
一分十六秒之内,银色圆盘突然出现在外太阳系的所有位置,完全包围了椭球形的星舰。
胜负已定,在人类还来不及眨一次眼的时间里,一方的星舰已经全部成了残骸。高能粒子像暴雨一样倾泻,硬是让人类的所有太空望远镜因为过度曝光而只能看到一片白色的太空。
战场的形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球壳,因为地球的位置与球心有一定的距离,人们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光点向四周像水波一样迅速扩散,划过天空。
太阳系重归寂静,只是少了四颗巨行星和一个小行星带。但是这次人类知道,所谓的寂静,不过是刚被揭下的幕布重新升起而已。
两周之后,一个密度惊人的金色小球坠落在美国西海岸。
5
这一次,金色小球并没有用全息影像与人类交流,而是直接入侵了实验室的计算机系统。海量资料瞬间涌入,其中蕴藏的知识足够人类科学家分析几百年。
很快,一个在银河系中摸爬滚打了二十亿年的古老文明从诞生到消亡的历史,尽数展现在人类的眼前。与此一同出现的,还有超越人类不知多少的技术资料,足以使人类在接下来几千年里实现飞跃性的发展。随后,全息屏幕再次出现:
人类:这是?
全息图像:这是我的一切,我是一个记忆体。如果你们得到了那万亿分之一的机会,能足够幸运地在这场灾难中存活下来,我的文明也算是在你们的身上实现了重生。
全息图像:如你们中一部分人猜测的那样,所谓没有电磁相互作用的“暗物质”,根本就不存在。你们观测到的宇宙是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你们出现得太晚。宇宙百分之九十的质量都已经成为文明的附庸。你们观测到的未知引力源,实际上是智慧生命的星际舰队。一般来讲,一个相对弱小的文明——比如我曾经的文明——会拥有几个到几十个太阳质量的舰队;而那些强大的文明拥有的舰队,可能会达到千亿太阳质量。如此庞大的舰队,补给需求很大,所以在第一批文明诞生之后不久,宇宙中的恒星就开始大规模减少,到了现在只剩下不到最初数目的百分之十。
人类:那么你们是如何隐藏质量如此庞大的星舰,让它们看起来完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
全息图像:其实你们也已经掌握了类似的技术。有一种被你们称作“超材料”的物质,可以使得特定波段的电磁波沿材料表面传播。我们星舰的表层材料原理与之类似,在低温下可以扭曲全波段的电磁辐射。至于黑体辐射,一般来讲,我们星舰的温度都是3.8K,可以隐藏在微波背景辐射中,因而只能被引力探测发现。
人类:现在宇宙中的资源已经要被耗尽了,难道文明就不懂节制吗?
全息图像:节制?一个文明的发展速度往往与其掌握资源呈正相关,如果一个区域内的文明节制地发展而其他区域的文明没有的话,这个区域的文明一定会面临毁灭的命运。通过二十亿年的天文观测,我发现几乎所有相对明亮的星系都已经被外来的力量扫平。这是一场生存游戏,如果不想出局,就要不计后果地发展。
人类: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恒星存在?
全息图像:因为我们不知道剩下的恒星是不是饵。
人类:你又提到了饵,这究竟代表了什么?
全息图像:你们就是饵。用来引诱走投无路的猎物的饵。庞大的舰队需要补给,一颗恒星可以让一支舰队生存千百万年甚至更久,但是有限的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到那时,舰队必须航向下一颗恒星补充燃料,不然就会在空间中成为废墟。
全息图像:当然,恒星不会是唯一的补给来源。因为相对于逐渐耗尽的恒星资源,有一种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人类:是什么?如果真的有这种资源存在,宇宙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才对。
全息图像:你们错了。正是因为这种资源的存在,宇宙才会像如今一样危机四伏。
人类:对不起,我们不明白。
全息图像:好吧,你们落后的道德体系决定了你们很难想到这个可能性。事实上,整个宇宙依然被资源充斥,活生生的资源。你们的文明中两千年前时常发生的事情,宇宙中时刻都在发生。
金色球给了人类一些时间去理解。此时在一群最优秀的人类精英中,恐慌正在蔓延。
几分钟后,沉默再次被打破。
人类:你是说——同类相食?
打出这句话的时候,通信员的手在抖,好像触碰了什么极度恶心的东西。
全息图像:没错,一支舰队至少拥有数倍于普通恒星的质量,从资源的角度审视,它的价值比单纯的一颗恒星要大得多。这就是饵的意义,用一颗恒星的代价等待舰队上钩。那些垂钓者文明会事先在饵星系内布设虫洞网络,等到有猎物上钩,就通过网络快速投送优势数量的舰队完成包围,击毁猎物舰队,并收集资源。但是饵是一次性的,因为发生过战斗的星系会发出不自然的闪光,这个星系也就不再具有吸引猎物的功能。所以,所有的饵最终的命运都是一致的。
人类:那,我们的太阳——
全息图像:用过的饵已经没有价值,你们将会毁灭。你们的恒星正在被拆解,它亮不了多久了。根据我的计算,最多三小时后你们就会观测到光度的变化。你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渔夫的仁慈,不要将你们的行星一同拆解。
人类: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终结了吗?
全息屏幕上没有出现新的字体,画面闪了闪,消失在空气中,而那个小球也失去了金色的光泽,变成了铜器一样的暗黄色。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探明这一现象的原因,但是没人在乎,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毁灭要降临了。实验室中多出来几分压抑,仿佛连空气都要在这种气氛下凝结。
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开始有人低语,终于,如从宇宙真相织成的噩梦中苏醒一般,有人用喊出的话打破了压抑的氛围。
“走吧,去地面。我们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剩下的资料尽管留给别人去分析。”
“我们去地面做什么?”有人问道。
那个声音用带着几分悲凉的语调继续说道:“去看日落……”
最先走出地下掩体的人抬起头,享受最后的阳光,他们很快发现那颗照耀了地球四十六亿年的恒星,正在一点点暗淡下去。
人们开始结伴而行,有的人从实验室的不知什么角落拿出落满灰尘的酒杯和威士忌,开始最后的狂欢。
人们都陆续离开了实验室,只留下一个人坐在一台终端前一言不发。
终端机上显示着一条刚刚检索到的信息:根据外星智慧体的资料,现在位于银河系外围五十万光年的暗物质晕,在五亿年前距银盘一百三十万光年。
温伯格苦笑着关闭了终端的显示系统,然后走出去参加这场狂欢。毕竟,整个银河系也有可能都在进行同样的狂欢呢……
【责任编辑:刘维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