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确定,究竟有没有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如果存在,它长得好看吗,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茫茫宇宙中发现生命会给我们带来意外之喜还是灭顶之灾?

当然,整个SETI计划都基于一个简单但并不必然的假设:那些外星智慧生命(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必须积极且持续地向全宇宙发射一些容易被破译的无线电信号。显然,这个假设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如果它们还没有能力发射高功率的无线电信号呢?如果它们的信号,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呢?因此把找寻地外智慧生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SETI或者类似的项目上是不明智的。
于是在2009年,围绕太阳运行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了。它将专注于寻找太阳系之外类似于地球的所谓“宜居”行星,这与之前的探索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应先抛开外星人是否会发来信息的猜测,而是先致力于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探测外星智慧生命。开普勒的工作任务硕果累累,几年间已经发现了上千颗新行星。不过,这些发现似乎更加强化了费米悖论:开普勒一出手就发现了如此多的行星和类地行星,不就更加说明地球和地球人在宇宙中其实并不特别,也应该并不孤单么?
如果我们把开普勒任务的逻辑推演到极致,就不得不引出另一个概念——“戴森球”(Dyson sphere)。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如果外星智慧生命进化到一定程度,那么行星本身的能量很有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它们的需求,那么它们必然会试图利用整个恒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人类已经在做了:在地球和太阳轨道运行的各种人造航天器都或多或少地利用地球之外的能量——太阳能。
那么当外星文明发达和扩张到一定程度,吸收和利用恒星能源的各种“人”造物体将会以极高的密度存在在恒星周围,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像“球”一样包裹住整个恒星。这样的所谓戴森球,可能会像行星那样足以遮挡恒星的光线。此外,由于人造物体的温度大大低于恒星,因此在吸收恒星能量后会产生波长长得多的红外辐射。因此在戴森看来,利用这两点寻找戴森球,可以帮助我们定位那些遥远的高度文明的外星生命。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科幻?事实上,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正是依靠这两个指标来寻找和分析行星的!
其实就在2015年,已经有科学家从浩若烟海的开普勒数据中找到了这么一个极其类似的戴森球!这颗被命名为KIC 8462852、距离我们1480光年的恒星,似乎总是被形状不规则、轨道高低不同、周期也不固定的许多物体环绕和遮挡着,这一现象看起来无法用任何已知的天文现象来解释。
当然,如此重大的结论需要极端严谨和丰富的数据支持,在这之前我们至多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假设。但是发现KIC 8462852的故事至少说明,戴森球已经不完全是个科幻概念。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的视野将会极大地拓展——我们可以抛开解码无线电信号,以及寻找类地行星的局限,直接通过观测恒星光谱来尝试寻找一个高度先进的外星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