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美国神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学与宗教”国际论坛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及中国香港和美国的自然科学及宗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120人参加了会议。美国总统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著名生物科学家弗朗西斯科·阿亚拉教授,美国神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学家罗伯特·罗素教授,神学教授泰德·彼得斯,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学及哲学系教授江丕盛;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中国科学院著名物理学家冼鼎昌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专家李佩珊研究员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
论坛围绕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中美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就科学与文化之关系、人类进化、终极关怀、遗传、基因、信仰以及宗教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进行阐述。美国学者就宇宙大爆炸和当前生物工程基因技术,克隆人,以及圣经和上帝的关系等等作了重点介绍,认为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变化,同时也使世界的物种减少和改变,由此引起了精神世界的变化。由于科学发展史和历史上的科学与宗教之争,两者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进入新世纪,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应该重新进行审视,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有一条桥梁来沟通与对话,而这座桥,由于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无止性而可能建立。同时在伦理方面,宗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学者认为,过去曾经认为科学的地盘越来越大,宗教的地盘越来越小的机械看法,现在看来有必要加以改变,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即人的认知与信仰的关系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重大问题,我们对此应该用一种动态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存在与联系,科学家在从事实验时是重数据,但是一旦进入人文的领域,科学家应该以哲学家的态度来考虑问题。
此次论坛是我所首次就科学与宗教关系主题,与自然科学家相互合作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在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方面达成某些共识,营造出了双方对话和理解的良好氛围。 (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