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坐落于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笼罩在一派喜庆的气氛之中。
7月14日,国土资源部隆重举行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88周年暨重新开馆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主持了重新开馆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宣读了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文盛的书面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了开馆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与中国地质博物馆首批聘为科学顾问的刘东生等7位院士及各界来宾一道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座博物馆。
在随之而来的参观高潮中,7月19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又迎来了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洋、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等六部委领导的视察和指导。
闭馆改造取得成功,重新开馆使命重大。谈起这个话题,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程利伟喜悦之中透着凝重,他说:“这座博物馆凝聚着88年来几代中国地质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地质工作的关怀和期望。我们惟有像孙部长要求的那样,以重新开馆为新起点,坚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大力开展国土资源国情教育和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事业窗口的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学研究特殊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全国地学博物展示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纽带的作用,才能不辱使命。”
闭馆改造的目标定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地学博物馆
作为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曾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的特点,在国际上久享盛名,成为中国地质科学界的骄傲。
但是,到了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催生着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事业的更新换代,很多国家都投入力量建设新馆、改造旧馆。水涨必须船高,落后就会被淘汰。中国地质博物馆陈旧的建筑、落后的展陈思想和手段,已经既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热切需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领先地位和发展前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国土资源部的领导和新任馆领导班子,同时强烈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0年10月,中国地质博物馆悄然闭馆,建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和数字化建设工程随之拉开了帷幕。
“闭馆改造关键是目标定位,追求不能低了!”程利伟馆长向记者介绍说:“为了确立正确的修缮改造目标,我们先后组成了20多个调查组考察了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我国境内近百家著名的自然类博物馆和综合类博物馆,在把握住世界博物馆建设的潮流和发展脉搏的基础上,又集中了国内地学界和博物馆界众多专家的意见,才形成了修缮改造方案。2001年初,国土资源部召开部长办公会批准了我们的方案,明确要求将博物馆定位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地学博物馆’;名副其实的国土资源事业‘窗口’。”
如今,一座在旧馆基础上经大规模改造而成的现代化新馆,成为北京西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总是令过往行人眼前一亮。走进博物馆大门,记者不仅为各个展厅内五光十色、新颖奇特的众多展品所倾倒,更为整个博物馆精美的装潢、意识超前的设计、具有浓烈时代特征的布展格局和新添的种种现代化、人性化的辅助参观手段而由衷地赞叹!
程利伟将这次“脱胎换骨”的改造,与191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标本陈列室在京建立,1936年陈列馆南迁南京建新馆,1959年新中国建造的全国地质博物馆开馆等三大事件并列,称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变化。这是1959年开馆以来,地质博物馆规模最大、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造工程,历时3年,总投资近亿元,包括大楼修缮加固、内部安全防范功能完善等硬件工程和管理运营等软件方面的提升。用程利伟的话说:“除了大楼的框架结构、地理位置不变,其他从建筑结构、设备更新、陈列内容、经营理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手术。比重建一座新馆还要复杂。”
据介绍,改造后的地质博物馆陈列面积从过去的2900平方米增加到4500平方米,展厅从过去的4个重新划分为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国土资源厅等5个固定陈列厅和2个临时展厅。过去重复陈列的内容被分解细化,形成“厅厅有亮点,厅厅有特色”的新格局。此外,新增设的两个临时展厅将根据社会需求和热点话题不定期推出专题性展览,一改过去博物馆陈列内容十几年不更换的“教科书式”的陈旧面目,拉近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难怪不久前来华访问的英国博物馆代表团团长参观后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
是为专业人员服务为主,还是为大众服务为主?展陈理念一变天地宽
开办博物馆就是给人看的,如果没有观众,或者观众很少,即便你的馆藏内容再丰富、再精美,也是失败。中国地质博物馆走过了几十年之后,也曾经遇到了这种尴尬:虽然仍旧戴着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的桂冠,有着数十年建馆历史的老资格,又地处北京西四的黄金宝地,但还是难免门前萧条,馆内清冷。
还在决定闭馆维修改造之前,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领导和同志们就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刻反思。重温一下执行了几十年的建馆宗旨:为地质科研生产服务,为地质专业人员服务。审视一番馆内密密麻麻的各式各样矿石标本陈列,丰富是丰富,可对地质探矿外行的普通观众,实在难得要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调整了办馆思路,提出了科普宣传的任务,注重了通俗性和普及性,但是由于展陈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缺乏对观众群的明确定位,结果常常是专业人员感到不解渴,普通观众又看不明白。
经过反复研讨,中国地质博物馆确立了新的展陈理念,把观众群定位调整为:以非专业人员为主体,以青少年为重点,同时兼顾科研人员需求。实行基本陈列及相关科普活动面向以青少年为重点的非专业观众普及科学知识,同时通过逐步建立标本借阅系统以满足专业人员需求。按照这个观众定位,在这次改造中,他们在布展中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关注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较好地解决了馆藏优势、研究特色与观众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系。正如寿嘉华副部长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它是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基地,又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馆两翼,同时起飞。”
程利伟馆长也对记者说,为了最大限度地靠近非地质专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和特点,把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他们在布展时将中、小学生自然和地理课程中涉及的地学知识全部纳入陈列内容,力求把中国地质博物馆建设成中、小学生地学教育的第一课堂。他们还打算在京郊选择几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建立几个野外科学考察基地组织青少年开展科考实践活动。
随着参观的人流,记者走进修缮一新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所见所闻,处处感受到展陈理念变化的痕迹以及由此产生的无穷魅力。地球厅重点展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褶皱断裂、火山地震、冰川江河等各类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呼唤人们爱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赏、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以及千姿百态的众多种类和人类如何利用,总是令观众兴趣盎然。宝石厅以宝石系列、玉石系列为主线,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加工、首饰镶嵌等观众的兴奋点。记者看到许多观众正兴致勃勃地利用多媒体系统了解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区别,还有不少女观众摘下颈上的项链、手上的钻戒,挤到馆内设置的钻石4C评价模型前一辨真假优劣。程利伟透露说,中心展区还设有临时展台,将经常举行博物馆藏品、精品展示,还准备通过市场化运作,展示世界著名珠宝商的镇店之宝和当今世界最流行的首饰款式。
据悉,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前只做收藏的馆藏珍品也将陆续走出深闺,让观众一饱眼福。如巨型山东龙联合荐椎化石、“北京人”头盖骨第一代复制模型、辽西孔子鸟和中华龙鸟化石、重达2吨的萤石方解石晶簇、重达3.5吨的世界“水晶王”和重达2.5公斤的天然金块“狗头金”等等。
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
重新开馆后观者如云的奥秘所在
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可谓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分析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展陈设计之中所体现出的浓烈的现代意识,以及所采用的种种现代化手段,显然功不可没。
记者在参观中注意到,这次重新布展的陈列内容,从版面文字、标签文字到多媒体文字,以及语音讲解器文字,全部实现了中英文对照,消除了外国观众的语言障碍,同时还配备了部分英语专业的展陈导览人员,从而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凡是参观过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人,无不对展厅内现代高技术的巧妙运用印象深刻。往日地质博物馆惯常采用的标本加标签的陈旧方式,已让位给声光电、仿生、模拟和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驻足在“海底扩张模型”、“大陆漂移数字化模型”前,你就会对神秘的地壳变迁规律一目了然,那效果甚至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打开多媒体系统,观赏形象展示的三大类岩石转换、矿物结晶、化石形成乃至从生命到人类的演化等科学过程,潜移默化之中使人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也许在众多的小观众心中,就点燃起了热爱地质科学的火花,说不定若干年后,就从这里走出了现代的李四光;而走进国土资源厅,你的脚下将是长江、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的大型数字地图,它们使你很容易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的国土资源国情,强烈的视觉印象更容易唤醒人们加倍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宝贵资源的责任感。
人性化服务是中国地质博物馆此次升级改造的又一亮点。为了照顾残疾人、老年人和幼儿观众,他们不惜重金和场地,在一座老式楼房改造中大动干戈,硬是实现了坡道化设计,打造无障碍通行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特殊参观人群的需要。增加让观众动手参与的项目,让局外人找到做主人的感觉,是中国地质博物馆“以人为本,观众至上”建馆理念的体现。该馆是全国首家取消讲解员,实行自助式讲解体系的博物馆,语音讲解器、多媒体查询系统人人可以使用。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进行地震模拟、到地质年代甬道找找感觉;到宝石、矿物岩石展厅的互动设施前试试你的眼力,看你能不能分辨出钻石和锆石、真水晶和假水晶;你还有机会零距离观看矿物岩石标本与古生物化石的修理、修复表演,亲眼目睹地学研究的独特过程,因为在展馆第3层休闲厅设有专为观众服务的标本修理实验室。
走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大门,回望这座气派靓丽的建筑物,记者不禁顿生感慨。当一座座极尽奢华的宾馆、酒楼、休闲娱乐场所在中华大地的这里那里竞相兴起的时候,在首都北京终于有了一所可以与之媲美、能够跟上世界潮流的地质博物馆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兴奋不已的好兆头。程利伟馆长在考察了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后曾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的自然博物馆状况,考量着这个国家全体公众对自然科学的态度,甚至考量着该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记者对此深信不移。愿我国高水准的自然博物馆越来越多,愿热爱科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永远是最重要的支撑。
相关链接: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国内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以历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陈列精美、科研成果丰硕称雄于亚洲地学博物馆。不仅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而且富有时代特色,融科普、教学、学术交流、观赏、休闲于一体,社会影响日益广泛。
馆藏标本丰富珍贵:典藏各类地质标本20万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中华龙鸟”等原始鸟类系列化石,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以及“水晶王”、巨型萤石等,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科研成果享誉世界:出版了《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中国金伯利岩》等专著和《中国矿物》、《中国名泉》等图册,科研人员在《地质学报》、《Nature》、《Since》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古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教育广泛深入: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24年来不间断出版《地球》杂志,每年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修缮改造面貌一新:2001年启动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历时3年,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现代化博物馆为目标,实现了建设理念民的重新定位,实现了硬件设施整体升级,实现了陈列展览的推陈出新,实现了现象体系的人文关怀,基本建成名符其实的国土资源事业的窗口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地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