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态学、文化地理学等多种理论视角,实现了旅游声景研究的多视角融合,而国内基于地理学或旅游学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3)旅游目的地的声景建设与改善、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体验、声景变迁及声景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等是中国未来旅游声景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声景;旅游声景;感觉景观;旅游体验;音乐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3-0114-13
引言
声音作为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目的地的景观建设和旅游者的需求满足都具有重要意义。声音对旅游系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特色化的声音是旅游地吸引力(物)的核心构成,如自然山水声、民族音乐声和传统戏曲声等。第二,声音是丰富和充实旅游者地方感知和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旅游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声音环境中进行的,声音符号连同视觉符号、嗅觉符号等其他感官符号,共同构成旅游者的完整体验。第三,声音是构成旅游地特色景观的重要方面。从景观的视角来看,除了有形实体的视觉景观外,声景(soundscape)、嗅景(smellscape)、味景(tastescape)等都是旅游地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声景因具有遍在性和被感知的强制性等特点,是构成旅游地景观的重要内容。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者感官体验的需求不断高涨,逐渐由原来只关注视觉景观层面,扩展到声景等其他景观感知层面。近年来,《印象·刘三姐》等各类大型音乐实景演出的兴盛,充分说明融合声景在内的视听组合旅游产品,对满足当下旅游者情感与感官需求具有突出意义。
然而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旅游学者对声景等其他感官层面的研究尚不到位,而且这种因“视觉的暴政”(tyranny of the visual)而导致的对其他感官旅游研究的忽视,已经逐渐引起学者的反思与关注。Porteous认为视觉是一个冷酷、冷漠的感官(a cool,detached sense),仅靠视觉自身不足以展现真实丰富的世界;非视觉的世界包裹着人们的感官,甚至渗透人们的身体,因此对刺激情绪具有更大的力量。Daugstad在研究中指出,可视性的霸权地位(hegemony of visuality)在景观研究过程中受到了挑战,景观感知导向正在经历由景观化(spectacularization)向多感官感知(multi-sensing)的转变。而Waitt和Duffy则在Listening and TourismStudies一文的开头明确指出旅游研究应该对耳朵和倾听给予更多的关注。非视觉(non-visual)的旅游体验研究应该被提上议事议程。国内旅游学者也认同传统旅游研究对视觉之外景观的忽视,“旅游专业的学者对旅游声景观关注较少”,“基于视觉要素进行的研究分析,一直是旅游研究的核心和主体。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构建、旅游市场营销拓展、旅游设施配套布局、旅游管理体制优化等多个方面……普遍忽略了对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和考量”。
鉴于旅游系统中声音及声景的重要性不断被旅游实践所证实,以及传统旅游研究对声景研究的普遍忽略,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旅游研究中,需要从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双重需求出发,对旅游系统中的声音及声景给予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与旅游声景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旨在廓清当前国内外旅游声景的总体研究概况——主要关注内容有哪些、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差异在什么地方,为将来中国旅游声景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声景概念及总体研究态势
声景(soundscape)于1976年由加拿大作曲家和生态学家Schafer提出,指的是“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方式的声音环境,取决于人与声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声景是“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近些年来,声景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学、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景观学等众多学科体系中,成为各学科研究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和景观的重要视角。作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声景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在于声景理念内涵了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三大核心要素,强调了在场声音与听者及空间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与传统的声音研究相比,声景研究“重视感知而非仅物理量,考虑积极正面的声音而非仅噪声”,更多地关注了声音所体现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文化意义,从而使声景研究具有更多的情绪和情感维度(emotional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2015年,基于包括约1500篇学术刊物及会议论文的声景论文数据库,康健对声景研究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综合了物理、工程、社会、心理、医学、艺术等多学科的声景研究给环境声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进展”。从研究内容来看,声景的理解(包括声景定义、声景评价、声景描述、声景模搠、声景收集(包括声音数据库、声景主观调查数据、声景案例)、声景标准化(声景指标、声景标准)、声景设计(设计导则、设计工具)和声景普及(决策者、公众)是国际声景研究的5大主要方面;而从研究的关键词来看,环境噪音、噪音污染、交通噪音、公路交通、噪声接触、噪声级和声压级等成为众多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随着声景研究的推广和扩展,“声学及噪声控制领域的各大重要国际会议上均有定期的声景专题,而且《欧洲声学学报》(AAA)、《美国声学学报》(JASA)、《噪声控制工程杂志》(NCEJ)、《国际环境研究和公共卫生杂志》(IJERPH)、《应用声学》(AA)等均出版了声景特刊”,充分说明声景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而基于声景视角进行的旅游相关研究成为国际声景研究的重要方向,比如为使庞贝古城的游客能更充分地体验遗产地的现场历史氛围,采用声景的方法进行遗产的保护和恢复。从研究文献的比重来看,仅以Elsevier-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为例,在以“soundscape”为关键词检索到的820篇声景文献中,与旅游相关的文献数量有80余篇,占到1/10。此外,以国家公园、城市历史街区、城市公园等为案例的声景研究逐渐增多,尤其国家公园开展的声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国家公园使用者(游客)的声景感知及其与旅游体验的关系,因此成为旅游研究与声景研究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