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2-06 12: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路径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经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较佳,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强化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康复。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本研究观察了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发病时间均处于72 h以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74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45~77岁,平均(59.1±9.3)岁。观察组37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46~75岁,平均(58.9±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抗自由基、神经营养,同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400mg混合500ml生理盐水作静脉滴注,1次/d,活血化瘀;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每晚1次口服,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对存在感染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1]。

对照组患者于基础治疗之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联合16ml复方丹参液作静脉滴注治疗,1次/d,2w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于基础治疗之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案,取4100U低分子肝素溶于0.4ml生理盐水中,以标准注射器于腹部皮下注射,2次/d,2w为1疗程[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临床治疗后20d,予以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复查头颅CT。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情况作综合对比,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

治愈:临床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临床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临床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18%~45%;无效:临床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或无减少及出现患者死亡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x±s)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2.8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09%。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8±1.1)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8±0.9)分;观察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7±1.3)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0.4)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

2.3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相比治疗前均得到了相应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急重病症之一,致残率、致死率相应较高[3]。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多采取溶栓、抗凝、降纤、改善循环、神经保护等方法,以期有效控制患者血栓扩大,溶解血栓改善脑血管通畅循环程度,从而避免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及剂量效应预测性较好,是由标准肝素经化学及酶学方法解聚而制成,分子量达4500道尔顿,皮下注射可达到较好的生物利用率,且其抗Xa因子活性较高,有着较好的促纤溶作用,可有效强化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从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机制来讲,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同血管内膜相结合,促进内源性氨基多糖释放,并且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改变血管血液粘度,促进血液流动,增强血细胞表面电荷,从而发挥抗凝及抗血栓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达92.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较好。尤其是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呈明显减少趋势,从临床层面来讲脑血流量同红细胞挤压、血浆纤维蛋白原间存在着相应的定量关系,降低血液粘度计纤维蛋白原含量,能够有效增强脑血流量,促进氧的传递,及时清除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产物,规避缺血梗死区的不可逆损伤。因此,综上所述可知: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临床综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强化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文操,崔天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指标水平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14,(1):21-22.

[2]李伟强,范业喜,毛晓莲,等.神经节苷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58-2059.

[3]郭靖,李晓宾,李传玲,等.急性脑梗死后血清TNF-α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41):16-18.

[4]杨芳.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重症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69-70.

编辑/金昊天

推荐访问:肝素 疗效 患者 分子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