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血液指标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时间:2022-12-06 13: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单位:746000 甘肃省陇南市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吴江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及常规基础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血脂、纤维蛋白原指标变化。疗效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早期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调节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关键词】 丹参酮II-A磺酸钠;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脂;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本文通过观察本院住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的变化,探讨脑梗死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病例(男58例、女50例)均来自陇南市人民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排除标准:脑出血、消化道溃疡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心脏病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糖尿病者;精神病史或严重精神症状者;严重失语者;重度痴呆,不能配合检查者;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过敏者。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神经系统缺损积分、梗死体积、既往史与并发症评分、发病至首次抽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6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均1次/d,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甘露醇脱水等。

1.3 观察指标 于初次用药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1.4 疗效判定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要点为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不足18%;(5)恶化: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以上。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sup】2【/sup】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见表1。脑梗死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值、全血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各项指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2.2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见表2。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脂各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HDL-C及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2.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见表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DS评分均明显下降,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N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显效48例,占88.89%;对照组显效38例,占70.3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原因可能与脑栓塞、脑水肿、糖尿病、高血压、发热和感染有关,但其主要原因应为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如因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发生异常,使血流缓慢、停滞或阻断,导致心脑血管缺血、缺氧而发生脑梗死。同时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sup】[1]【/sup】。近年研究发现脑梗死与TC、TG、LDL-C等相关,提示TC、TG、和LDL-C增高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sup】[2]【/sup】。这提示在防治脑梗死的过程中应注重调节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又称凝血因子I,其水平增高可导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引起血液黏滞度增高,从而使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及聚集性增强,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由于纤维蛋白原本身就是凝血因子,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当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血流中断,血液黏度增加,与纤维蛋白原共同作用更易导致血栓蔓延,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因此,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多不仅导致脑梗死的发生,而且与脑梗死的进展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抗炎、抗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已广泛地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其经磺化处理而成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最大程度增强药物的水溶性,保证获得最高疗效。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具有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红细胞膜的功能【sup】[3]【/sup】。临床试验证明,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并在建立更加有效的侧支循环方面有较好的疗效【sup】[4]【/sup】。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值及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不同程度下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相符的【sup】[5~7]【/sup】。本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的作用表现在:(1)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避免“盗血”现象;(2)改善细胞营养和能量代谢,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保护细胞功能;(3)能阻抗红细胞之间、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并能有效降低TC、TG、LDL-C,升高HDL-C;(4)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治疗组显效48例,占88.89%;对照组显效38例,占70.3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对血压、脉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人们的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恶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笔者建议55岁以上,有发生缺血性脑病可能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早预防、早治疗,以提高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

[2] 王向军,张强.辛伐他汀对腔隙性梗死患者脂代谢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28.

[3]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3.

[4] 袁飞宇,曾俊锋,饶淑萍,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2007,38(3):46.

[5] 李朝武,涂明义,聂海岭,等.克林澳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851.

[6] 张华,黄永锋,杨涛.奥扎格雷钠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04,33:(345):80.

[7] 左懿.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3O例.陕西医学杂志,2006,35(4):672.

(收稿日期:2011-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推荐访问:疗效 血液 指标 评价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