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但又是最有效的解题模式。本试卷共有20多幅图和一张表,它们分别提供了地形景观、等高线、等压线、流量过程线、住宅景观设计、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城市功能分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世界某区域(包括某洋流)、地球系统物质循环、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供水用水对比、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三城市气候资料、攀枝花市区位、江苏铁路空间分布、世界某区域(包括马六甲海峡)、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生态治沙模式和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表等图型、表格。图表提供精心选择的信息,信息量较大,内涵丰富集约,读懂它们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素养。
如第3、4题是以读懂图2为前提的,“露营地”运用“选择地形平坦、避免陡崖、河谷等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地”关系模式。“观日出”运用“5月初(时间)—日出东北(现象)”这个“时—空—事象”统一命题,寻找位于“山脊东北方向(空间)”的点。
2.比较模式。
比较往往是破题的关键,比较如纲,纲举目张。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所有选择题都是在“肯定—否定”“排除—选择”模式中进行比较。二是当两个以上同类事物出现差异时进行成因、属性等的甄别比较。如基于图4的第7、8和基于图13的第25、26题,
第7、8题要特别强调审题,“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意味着第6年的植被已经恢复,比第1年茂盛,这样就根据“森林(生物)——水文”的关系列出表2,从而正确解题。
森林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下渗增加,因而降低流量峰值、流速和含沙量等。
3.计算模式。
地理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与数理基础有很大关联,地理考生往往感觉难度较大。如第10、11、25题,分别涉及正午太阳高度、区时和(用水)增幅的计算。建立公式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如第10题须建构“太阳能热水器的地平高度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成互余关系(即相加为90°)”。第11题运用“以180°为边界”的有限坐标系统进行区时计算(图3),利用该模型可以避免时间计算中的“加”“减”困扰等诸多问题。[2]同时是在建构“时间—空间(城市)—现象(至少4城市都在开放)”统一命题,也是寻找4个城市的时间交集问题,是一例非常好的计算题。
4.“描述—评价”模式。
“描述—评价”是解答综合题的重要模式。“描述”指将看到的图像信息叙述出来,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形成完整正确的答案。如第28题,为了清楚地表达该模式的运用,笔者建立表3,供大家参考。
三、整体性为地理课堂改革提供方向
高考是指向标,它越来越以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价值取向,这成为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如何改革?笔者有如下建议:
1.建立知识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地理教材为了简洁明了,往往将自然、人文要素进行分解编排,但教师不能分割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而是要首先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拓展到“广义整体性”“人地关系整体性”和“时—空—事象”统一命题中进行教学,使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的学习充满着“整体性”。如黄土高原及表面形态的成因就是“狭义整体性”的亚结构:即“气候(风力)—外力作用—地形”和“水文—外力作用—地形”。还有森林的作用其中就包含:“生物—水文(涵养水源)—土壤(保持水土)”亚结构。
2.运用系统的方法拓展概念域或命题域。
地理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将单个概念拓展成为“概念域或命题域”,这样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延展学生的思维世界,形成纵向、横向和立体的联系,使学生感觉这种联系本来就是一体的存在,避免单一的割裂和支离破碎的理解。
如“夏至日”概念,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空间概念(如图4),还可以形成等价定义②~⑧等(如图5)。它们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夏至日概念域”的网状结构。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②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③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④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⑤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⑥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⑦
长江流域出现梅雨现象⑧
图5
又如气候类型的学习必须包括:一是纵向结构包括“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判别”;二是横向联系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物等交互构成的网络结构(如图1);三是气候与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关系。
高考试卷是众多命题专家的智慧结晶,它的价值取向代表了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一线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充分借鉴,尤其是要找到其与课堂教学、地理素养、学生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整体性的改革策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春.类比: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2]张建春.模型化与微课群:地理课堂创新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3).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基于CPFS结构的“数学命题学习”的实践研究》(Bb/2015/02/187)阶段性成果。
推荐访问: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