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通过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相结合的统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之后,课堂抢答声不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大增。这种教学法类似于“作坊式”翻译教学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通过提高翻译活动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翻译技能,而不是像传统翻译教学法那样用单纯由上而下的方式把翻译知识灌输给学生[7]32。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从个人到小组的课堂练习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多参加各种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实务、帮亲戚朋友翻译各种说明书等。这些课外任务由公众和市场对他们做出评价,学生更乐于接受。笔者除教学生做好以上课外活动外,还别开生面地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如要求学生检查校园内所有中英文标识语的翻译得体性、以分组的形式利用寒暑假到大城市宾馆、地铁、公厕以及旅游景区核实中英文的翻译情况等,小组通过BBS或QQ小群把得出的最后讨论稿和他们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做成PPT,再分组上交。收集上来的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大参考,到下学期再分析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外作业。这种课外作业的补充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并锻炼和交流了翻译技巧。
三、翻译教学原则设想
翻译教学课时有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材,正处在摸索阶段。根据上文所论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可以推演出以下四条翻译教学原则,以科学地、合理地实施翻译课堂教学。
(一)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
我国翻译教学和研究发展到现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仍然呈现“两张皮”现象,特别是科技文体教材及教学,大都是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的罗列,对于各种特殊句型“不惜笔墨,具体而微,但读后给人的印象却是杂乱、零散、不得要领”[8]52,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的宏观指导,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描写,不注重跨学科理论的指导,读者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看着所提供的译文又是羡慕,又是嗟叹。
再好的翻译教材和教师都难以从微观的角度穷尽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问题,却可以尽可能多地从宏观的角度比较成熟地把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篇章分析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理论整合到教材中或直接传授给学生(见表1),而这些理论正是我们当今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所缺乏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该与这些跨学科理论相结合,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科学地把它们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当中去,打破以往仅介绍翻译技巧的教学模式,加强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翻译课堂除了介绍一般翻译理论知识和各类跨学科理论以外,国内重点介绍了严复、鲁迅、刘重德、傅雷、钱钟书、林语堂等的翻译思想,国外重点介绍了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等。同时,因材施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或例示)在整个课堂或教材中所占比重的协调合理(见表1)。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全学期课时总数的比例理论
教学中外著名翻译理论;翻译史;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等40%翻译
实践文学文本翻译;实用文本翻译;翻译测试;翻译竞赛;计算机辅助翻译;网络交互式翻译等60%(二)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
翻译实践课堂要做到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不可偏废。彭娜[9]指出,目前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译例的选择大多倾向于文学文本题材,学生所学的基本上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而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时,他们才发现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非对任何文体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他們往往对实用文体翻译个案束手无策。非文学翻译在翻译技能课中也要占相当大的比重(见表2),原因很简单,包括商贸、医学等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10]49。因此,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除了必须继续强调语言基本功训练和翻译技巧的传授以外,还要加强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多开设与实用文体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广告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其翻译技能培训(见表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文学文
本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翻译;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翻译;国外现代文学文本翻译等60%实用文
本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菜单翻译;商务翻译;企业产品翻译;经贸翻译;政论文翻译;广告翻译;涉外合同翻译;外宣翻译等40%(三)语言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并重原则
语言水平是翻译的根本,英、汉语言水平是英汉互译所依赖的根本语言能力。要想获得一定程度的翻译能力必须先从语言能力上开始,然后以英汉双语的形式对翻译学习者分别输入广博的知识,这是培养翻译人员要遵循的基本模式。因此,要想获得和提高翻译能力,译者必须从培养双语能力这一翻译的根本做起,同时兼顾,齐头并进。
双语水平是翻译的根本,提高翻译能力首先要加强语言能力。翻译能力是一种建立在语言能力根本之上的结合行业知识发挥出来的语际言语行为,要获得和提高这样的语际转换能力,首先就要具有足够的双语运用水平,然后在翻译工作过程中积累行业和专业知识以及翻译经验,从而逐步完善个人翻译能力的职业化。语言基础训练是翻译训练的第一基本功。没有语言能力作保障,就没有翻译输出的语言质量;没有充分的行业知识与专业术语,则没有专业的准确度和翻译职业水准。因此要搞好翻译教学,除了教好理论和指导实践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包括英语语言技巧和汉语水平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知识;同时,要多传授学生翻译技巧,多举实例进行练习、讲评、分析、对比和赏析,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见表3)。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才能使以后的翻译训练进行得更为顺利。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语言
技巧词汇;语法;句子;段落;篇章;修辞;语用;语义;现代汉语;文化知识;各行专业知识等50%翻译
技巧重复法;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法;语态变换法;释义加注法;褒贬法;具体抽象法等50%(四)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
翻译课的课时设置偏少,一般为两个学期72个课时,有的高校翻译教学课时甚至设置得更少。要想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好上文提到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语言知识等,又做好课堂翻译实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在翻译理论的有力支撑下,把翻译教学延伸到课外,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见表4),以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消化课内知识。同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在互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学习,互动和交往能引发、保持和促进对学科的兴趣[11]189。参与各种活动以后,学生能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能借助工具和他人的帮助,相对独立地获得认识,并常常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推断式的思考。其中参与“作坊式”五人组活动,学生会关注他人的想法,通过了解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彼此合作,互相帮助。
内容指导内容约占学生总活动的比例个人
活动参加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业务;帮亲戚朋友翻译相关资料等70%集体
活动“作坊式”五人组活动;班级活动;跨年级活动;自愿者活动;网络讨论活动;实习活动等30%四、结语
翻译教学有章可循。翻译教学存在着辩证关系,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的辩证关系、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专业教师、学者、编者明辨这些辩证关系无疑会给翻译教学带来长足的发展。而基于以上四种辩证关系所确立的翻译教学原则,即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并重原则以及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宏观指导,把握翻译教学的总体方向,在翻译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成为“打开窗户让光线进入房间的人,敲开硬壳让大家吃到杏仁的人,拉开帷幕让大家看到更加神圣的地方的人,揭开井盖让大家取到井水的人”(钦定圣经英译本序言)。
参考文献:
[1]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刘晓丽,温惠娟. 翻译研究中的辩证思维[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71-73.
[3]谭载喜. 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5]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6]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7]Xiao Hong. Translation Workshop: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 J ]. 2005,(3):31-36.
[8]刘季春. 加强中译外教材的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2-55.
[9]彭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C]//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10]韓子满. 应用翻译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2005,(4):48-51.
[11]钟启泉. 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彭爱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思考
基金项目: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精品资源共享项目“翻译理论与实践”(2014zygxk05)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彭爱民(1969-), 男,湖南长沙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