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学科数量变化与科学会聚趋势的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12-06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探索不同学科数量发展变化与科学会聚发展趋势的相关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会聚发展的机理与趋势,为促进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定量支撑。基于科学会聚发展的理论,和1900—2014年间的SCI-E与SSCI论文数据,对全球百年不同学科数量的发展变化与科学会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二者具有高度的正向相关性。研究中的测度方法与指标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性,实证分析结果对推进前沿新兴学科的交叉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科学会聚发展;不同学科数量;学科会聚指数;测度指标;web of science category;学科分类;SCI-E;SSCI

中图分类号:G 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18-07

0 引 言

分析不同学科数量发展变化与科学会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随着不同学科数量的发展变化,科学是如何会聚发展的;随着科学的不断会聚发展,学科数量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二者相关关系的分析与解读,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科学会聚发展的全球趋势与科学演进的机理,为促进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定量支撑。文章的“学科数量”,是指不同的学科数量,采用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的学科分类标准统计,即web of science category,缩写为WC。文章的“科学会聚”,是指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交叉与融合,以“学科会聚指数”指标对其进行测度。科学的会聚发展,代表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1-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揭示1900—2014百余年间,SCI-E与SSCI两个引文数据库中不同学科数量、学科会聚指数两个指标逐年的发展变化趋势。

2)分析1900—2014百余年间,SCI-E与SSCI两个数据库中学科数量发展变化与学科会聚指数发展趋势的相关性。

1 理论综述

1.1 学科的研究

作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分支体系的“学科”[3],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学者对学科主题给予了持续、稳定、上升趋势的关注;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对学科主题研究的关注开始增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注明显升温,2000年以后,关注度更加迅猛提高,2005年之后,国际、国内学者对学科主题研究的关注度呈现趋同的上升发展势头(如图1所示)。

年度分布:1950—2014年

“学科主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学科馆员、学科发展、重点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学科整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学科建设被认为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龙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4-6]。作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和美国学科馆员的协作模式等主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7-9]。为适应科学会聚发展的全球趋势,加强学科整合[10-12]、大力发展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13-15],成为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16-18]。随着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迄今已包含近万门学科。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约有4 000~5 000门,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约有近2 000门,交叉科学的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约有近2 000门,哲学、数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的分支学科约有1 000门左右。本研究中采用的学科分类标准,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于2011年8月启动的第五版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标准[19],即web of science categories,WC。

依据2011年该第五版本的WC学科分类标准,web of science共有225个学科。但据我们最新的检索与统计结果显示,WC自公布以来发展到现在,SCI-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涉及到的不同学科数量已经发展到227个WC学科;SSC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涉及到的不同学科数量已经发展到235个WC学科;作为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的SCI-E和SSCI两个数据库共同收录的文献所涉及到的全部学科数量截止到当前,2015年6月23日,已经发展到249个。WC学科分类标准受到国际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利用该分类方法进行了全球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揭示了不同WC学科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和学科群落关系[19];还有学者进行了博弈论视角下的期刊的学科归属[20]等相关研究。

1.2 科学会聚的研究

自2001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提出四大会聚技术,“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基于认知科学的相关新技术”,即NBIC(nano-bio-info-cogno)会聚技术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包含NBIC会聚技术在内的技术会聚主题研究也日益关注,尤其是最近10年间,技术会聚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和外文文献数量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广义上的技术会聚概念,既包括NBIC会聚技术,也包括NBIC之外的其他技术领域的会聚发展,还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会聚发展。文章的“科学会聚”,隶属于广义上的“技术会聚”,是基于SCI-E和SSCI两个引文数据库探讨科学会聚,包括社会科学的会聚。

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技术会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技术会聚性质的探讨[21-25]、发展趋势展望[26-29]、技术会聚应用研究[30-33]、技术会聚的影响分析[34-39]、技术会聚的全球治理[40-42]、技术会聚发展的财政支持[43]等方面。已有的定量方面的技术会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公司技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产业技术的会聚与多元化发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或投入产出分析方法[44-45]。另一个方面是基于专利数据分析技术会聚或知识会聚[46-48]。Geum和Kim等探讨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会聚发展的状况;Curran与Leker以营养保健食品技术和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为例,分析了专利作为技术会聚测度指标的可行性;Karvonen和Kassi研究了专利引文分析作为产业技术会聚的测度工具问题。黄鲁成团队基于专利交叉影响分析了NBIC会聚技术发展趋势[49-50];栾春娟等尝试分析了纳米—生物技术的会聚[51]、纳米—信息技术的会聚发展趋势[52]等。

推荐访问:量变 会聚 相关性 化与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