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技术创新视角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2-06 18:0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产业发展模式体现了产业发展特点和规律,本文在回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特征,并应用协同学原理对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協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技术创新视角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创新特征;创新协同度;模式选择

一、文献回顾

生物医药产业属高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期间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不仅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经历了由量到质的飞跃以及由低到高波浪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根据学者们对产业发展模式的界定,可以理解为该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和发展规律特点。归纳起来形成了以下几种产业模式:模.式一技术联盟模式。Chiesa, V. and Toletti G. (2004)探讨了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间技术联盟是生物医药公司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联盟成为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手段,联盟的目的旨在实现技术资源互补、减少单个企业的开发风险及投入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学者陈听雨(2010)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了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模式二自主创新模式。徐小钦、邬亮等(2007)认为自主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核心,并利用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生态群落模式。模式三集群模式,滕一万(2015)产业集群能够促进高水平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是经济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在驱动力量,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产业集群的模式。如美国拥有世界著名的5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欧洲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剑桥基因组园;我国也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为主的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追求的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对促进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模式四低成本模式,具有高技术属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具有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因而很多国家或地区通过低成本的仿制途径推动产业发展,如日本早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采取的是低成本仿制模式。我国也在仿制医药上走了较长的路。随着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更重视通过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竞争能力,显然在技术创新指导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特征、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性等方面展开探讨,进而给出当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旨在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特征

产业技术创新是介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中观层次的创新,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化和生物医药企业成长,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过程,除了具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共性特征外,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还呈现新的特征。

1.技术创新组织网络化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组织主要以研究机构、医院、大学、生物医药企业等组织为主,还有中介组织即将公司、研究者和研究组织联系在一起,推动小型生物医药公司走向市场的可能,为其提供孵化器服务,组织会议,为商业化和市场化提供咨询。近几年出现了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发组织一般称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它代表了当前国际医药产业研发转移的新趋势。生物医药企业大都从基础科学机构中衍生出来,因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纬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远远大于在水平纬度上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是生物医药产业不同于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特征,它直接促成了科研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卡斯帕(2002)指出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是生物技术基础研发的中坚力量,不仅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知识,技术来源,还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科学研究咨询和劳动力资源。因而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形成了以研究机构、大学为核心与企业互动的网络化状态,该网络中组织成员间进行创新交流、知识转移,其中结构柔性化、形式虚拟化、关系集群化是创新组织三大显著特征。

在网络体系中,技术创新主体是研究机构和大学,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拥有百所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几乎所有的著名生物医药公司以他们为网络核心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时企业通过购买或转让等形式获取创新技术并引入到生产最终投放市场一些列行为促进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产业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必然引起产业网络的变化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跨越式的发展。

2.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是一系列的整体活动,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链式反应,尤其是原创性创新技术从构思到产业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将生物医药的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技术开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

技术开发阶段主要成果是技术发明,形成专利技术或者是非专利技术。技术开发阶段又分为创新构思、构思评估筛选、可行性分析、新技术的产生等阶段,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采用渐进式技术创新,创新主体在对现有生物制品的基础上,利用专用性较高的知识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技术转化阶段亦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过程。形式上是生物制品工艺方面的创新,从专利发明到技术转化需要有效的对接才能加快商业化,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的技术转让模式,美国大学设有专门的技术转化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和知识成果的管理机构,帮助大学教授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并鼓励技术能尽快转移给本地公司,产生实际效益。此外行业协会对技术转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帮助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搭建技术转让平台,提升了技术转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力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产业化阶段则是产品创新即创新产品投放市场经营的阶段。产业化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而产出、资金、市场需求等是影响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3.技术创新的制度特征

高技术产业能提升国家竞争力,任何国家政府从制度上不遗余力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涉及到社会各个主体参与其中,技术创新制度是保障基石。首先生物醫药技术创新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支持如:行政管理支持,简化申报大型攻关技术创新项目流程,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转化平台等,加强专利技术的保护;其次是财政金融支持,技术创新既是耗时长也是高投入的活动,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R&D研发投入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低的。再次是高技术人才激励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激励不足导致创新动力下降,人才是智力资源,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研发人员要有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1.协同度模型构建

技术创新过程也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朝着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通过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合系统,他们则被视为该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且涉及到各个描述系统行为的序参量。至于技术创新子系统与生物医药产业子系统协同度的评价方法以及子系统序参量的选取,本文主要参照作者先前的相关研究成果。首先利用序参量法求出序参量分量eji有序度uj(eji),然后利用相关矩阵赋权法和归一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ωij= Rij /ΣRij,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子系统Sj的有序度,最后令给定初始时刻t0 产业系统子系统的有序度为,在整个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时刻t 子系统的有序度为。产业系统演化的协调度为:

2.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协同轨迹

基于中国近十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现实,选取了中国2000年至2012年的相关的面板数据,

表3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复合系统整体处于协同发展状态,从2000年到2003年协同性较平稳,从2004年至2009年呈波动式上升状态,2009年到2012年呈上升状态,说明我国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3.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同规律

从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同轨迹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呈现了由低度协同、中度协同到高度协同的变化。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2009年之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上原创性创新较少多以仿制生物制品为主,同时受到国际生物制品的冲击较大所以出现波动。2010年开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生物医药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和产业复合系统协同性都呈现快速上升阶段,说明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技术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协同发展趋势,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有网络驱动型模式、融合驱动型模式以及资本驱动型模式。

1.网络驱动型模式

根据技术创新网络化特征,生物医药产业也构成了以技术创新主体为核心的产业网络体系。网络内成员通过学习等机制进行信息交换、技术转移。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网络联接增强,网络组织间互动越来越频繁,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会增多,创新成果在产业网络中快速的扩散,企业通过吸收转化生产新的生物制品投放市场,促进产业发展,而技术创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网络的核心动力。创新主体紧密地将高校、中介机构、生物企业等有效联结形成研发合作、商业合作、风险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网络演进,产业网络的演进过程其实质是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网络模式相比较横向和联合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新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模式创新主体是研发机构,横向联合模式主体则是企业。其次,在产业网络内部制药企业为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沉淀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主动向大学和研究机构吸收药物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使得网络

成员彼此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共享机制,它们可以通过网络联接中的某种协同机制在宏观层面上表现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网络的技术积累,其结果是生物医药产业网络整体技术基础的拓展和产业飞速发展。

2.融合驱动型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扩散及技术溢出等形式逐步向其传统产业渗透、交叉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从而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促成了新产业的发展。融合驱动下促使新的高技术产业体系的形成,高技术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包括高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技术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高技术产业的渗透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高技术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高技术可以无摩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会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产业交叉往往发生在高技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高技术产业链的创新促进产业分化,使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高技术产业之间。产业重组导致新的高技术产业衍生或原有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根本性跃迁。

3.资本驱动型模式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是高投入行业,在产业发展各个阶段需要大量资本的注入,在技术开发阶段政府或者企业投入高额的研发经费,在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阶段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甚至社会资本。2014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较2013年增长了20%,美国政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仅次于军事科技。地方各州如新泽西州科委明确规定每年 4000 万美元科研资金中的60%用于支持干细胞研究, 引领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方向,也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医药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如辉瑞曾在一年投入74亿的研发费用相当于我国所有制药企业研发费用总和。

新技术在产业发展初期因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风险较高,在市场需求、高利润的驱使下制药企业会利用内部资本和引入外部资本快速投放上市创新生物制品,抢占先机。外部资本的引入通常是为了降低风险,随着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制药企业在产业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新技术配合大量资本的涌入加快了产业发展步伐,相应地通过高回报企业又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产业向更高级发展。

参考文献:

[1] Chiesa, V. and Toletti, G. (2004) Network of collaborations forinnovation: the case of biotechnology. Technol. Anal. Strat. Manag.16, 73–96.

[2]陈听雨.诺华研发并购“双轮”驱动有机增长四.中国证券报,2010-3一16.

[3]滕一万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 药 物 生 物 技 术,2015,22( 2) : 181 ~ 184.

[4]伍蓓,陈劲,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512-517.

[5]刘树林,姜新蓬,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7):104-116.

[6]叶晓红,叶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进[J],科学管理研究,2004,(6):26-29.

作者简介:杨明秀(1974-),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项目(0910BZZ65)、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2C0262、14C0841)、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基金项目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 视角 生物医药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