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数字出版转型的观念创新

时间:2022-12-06 18: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分析观念创新在数字出版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探究数字出版观念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以及路径和方法。研究认为,数字出版观念创新是数字出版转型的动力和保证,传统出版机构必须遵循数字出版观念创新的内在逻辑,认清数字出版观念创新的动力机制,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扬弃不适应数字出版的旧观念,建构指导数字出版实践的系统的、全新的出版观念:突破思维定势,以从产品中心到服务中心的转变为突破口,以专业出版平台建设为核心进行协同创新,不断探索数字出版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字出版转型;观念创新;创造性思维;内在逻辑;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23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3006508

数字出版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活动,既有实践创新,更有认识层面的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出版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也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比较,中国数字出版的观念创新相对落后,出版业界不能抛开传统的出版观念,难以提升认识水平,无法把握数字出版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矛盾。本文从当前制约数字出版转型的诸多问题入手,分析数字出版观念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从多个角度探究数字出版观念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数字出版的实践活动。

一、观念创新在数字出版

转型中的作用纵观世界出版产业的发展,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业已基本完成了文本编辑、内容仓储、流程管理、产品发布和业务服务的全面数字化。自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后,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确立了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新兴业态的发展方向。然而,尽管产业政策不断推动、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投资规模显著提升,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一)数字出版人才匮乏

数字出版是网络计算机技术推动下兴起的新型出版业态,具有数字内容开发和加工能力。出版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掌握数字技术研发技术,能够管理数字媒体的人才。但是研究表明,中国出版业数字出版存在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培养与需求脱节、产出效能低下、评价机制不完备、人才成长环境欠完善和人力投入成本低的问题[1],特别是传统出版机构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先天不足,导致既精通学科专业、熟识出版知识,又能掌握特定出版环节技术、熟悉数字出版流程的复合性数字出版人才寥寥无几。目前出版界的人才队伍难以胜任艰巨复杂的转型工作,严重制约出版业技术变革、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不够

数字出版的基础是数字技术,但几乎所有传统出版机构均没有掌握数字出版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如核心的版式文件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等。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传统出版机构必须花费巨额资金更新数字出版技术。但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当前数字出版所获的利润并未超过传统出版,因而没有为出版数字化改造投入巨额技术成本的实力和热情。

(三)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传统出版机构失去数字出版话语权

传统出版基于创作、编辑加工、制作和发行分离的线性业务链特征,形成了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各环节在业务上各管一段,在利益上各取所需。尽管教材、教辅等依靠行政手段发行的书刊也遭遇过“渠道反制出版”危机,但完全能够依靠相对完备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在产业链内化解,出版活动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出版机构手中。数字出版是集创作、加工、发布、传播和消费于一体的立体化信息生产方式。其加工与传播的一体化、生产与消费的及时化特性,使掌控传播渠道的网络运营商和提供平台的技术商,能够掌握出版活动的话语权和产品的定价权,进而轻而易举地反作用于内容提供商的出版机构。技术和人才不占优势的出版机构,只能忍气吞声,以极低的价格出卖内容资源。不仅如此,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还导致数字出版标准出现“诸侯割据”的现象,出版机构必须同时制作互不兼容的方正CEB、书生SEP、超星PDG、中文在线的OEB、万方的PDF、知网的CAJ文本来发布数字产品,不仅增加了技术成本,也使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技术面前望而却步。

(四)盈利模式不明

由于出版机构没有根据自身情况找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核心要素,数字产品和销售渠道不成熟,加之数字出版的多样性和盈利模式的灵活性特征,使数字出版迄今没有明确、固定、统一的盈利模式[2]。这一问题侵袭并消蚀着相当一些出版机构投身数字出版的热情。

(五)数字出版巨大的资源需求与出版资源流失的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内容生产是出版机构的基本功能,也是其优势所在。但是,数字出版所需海量信息对资源的数量和处理速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出版机构对内容资源加工的垄断,出版机构多年积累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也会以各种形式迅速流失。例如,在教育出版领域,出版机构投入巨大成本开发的教材教辅,很快就成为网校等数字教育机构出售的数字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数字出版转型加速,这种矛盾会愈发突出。

(六)数字出版充分市场化,多方博弈,竞争日益加剧

从理论上讲,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制作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因此新的优势企业、新的产业链不断涌现。这些不同的市场主体多方博弈,激烈竞争,各自分享所在链条上的利润,同时又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侵犯出版机构的利益。而传统出版机构恪守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分工,市场空间受到空前制约。在经历了多媒体出版和数据库出版阶段后,中国数字出版步入全媒体时代的数字出版新阶段,传统出版机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

推荐访问:转型 观念 出版 创新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