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系列研究论文的第六篇。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应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对这类教学模式应如何有效实施”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该文则着重对课外整合模式中的另外一个也颇具影响力的代表“适时教学(JiTT)模式”进行研究,并从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几个方面作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外整合教学模式;适时教学(及时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05—08
WebQuest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一种有效的课外整合模式)。但是从下面有关WebQuest产生背景、内涵、特征与实施步骤的介绍可以看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WebQuest本身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只是用于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所以,在下面我们并没有把WebQuest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来看待,而是把它看作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某种扩展与补充——在设计流程与实施方式上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所做的扩展与补充。
一 WebQuest模式的产生背景
WebQuest教学模式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在英语中,“Web”是指“网络”,“Quest”是指“寻求”、“探究”,组成“WebQuest”以后,可以理解为“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到网上去查找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对于WebQuest的产生背景,伯尼•道奇教授用下面这段简洁的语言作出了准确的表述[1]:
“美国的权威教育研究机构总结了全美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发现教育研究并没有做出人类学习方面的关键性的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大量的情境被剥离了,人工的成分很多,获得的研究结果对学校教育很难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真实的学校环境极其复杂难于控制,教学实验充满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存在多种合理解释,这就给研究结果的应用造成了很大困难。……和学生学习需要支架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支架。在WebQuest中,我们给教师们提供了固定的结构、大量的规则和指导,教师们不需要从头开始设计,操作性强,容易去做。我想这是众多教师选择WebQuest的原因”——这也正是伯尼•道奇等人研究WebQuest的初衷与背景。
二 Webquest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WebQuest创始人伯尼•道奇等人为WebQuest给出的定义为:一种以探究为取向、利用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网上的信息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了便于开展这种教学活动,WebQuest还要为教师提供了固定的设计模板和有关的规则及指导,使教师们不需要从头学习设计,因而操作性强,容易实施。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到WebQuest的内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WebQuest的主题(这类课程计划的主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这点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去进行研究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在WebQuest这种活动中,“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所以WebQuest能有效激发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这也是WebQuest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却绝不仅仅限于因特网,还要包括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际测量……等多种其他研究方法与手段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正是这个缘故,一般说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要比WebQuest模式更胜一筹)。第三,由于WebQuest为教师提供有固定结构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和一系列的指导信息,这就相当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便于掌握、运用教学设计新理念的脚手架,从而使广大教师易于上手、易于实施。
三 Webquest模式的实施步骤
伯尼•道奇认为WebQuest的实施应包含下面七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合适的课程单元
设计一个WebQuest的课程单元是要费一番思考的,在设计这样的课程单元时需要考虑四个方面:要与课程标准一致、能取代原来令人不满意的课、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能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便于进行这四方面的考虑,可参照下图所示的设计流程。
2 选择一个能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
按照伯尼•道奇的观点,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可以划分为:复述、汇编、神秘性任务、编写新闻、设计、创造性作品、达成一致、劝说、认识自我、分析、判断和科学任务等12种类型。任务是WebQuest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了基础。一个好的任务是可操作的、具有吸引力的,并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为学生制定任务有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做法,如下表所示:
3 开始网页设计
为便于教师设计网页,自1995年开始WebQuest即向广大教师提供设计模板,为使用该模板可以从WebQuest网站(http://www.spa3.k12.sc.us/WebQuests.html)下载。这种设计模板具有以下特点:包含WebQuest的基本结构,模板的每一部分都给出帮助你设计WebQuest的具体策略。例如,第一步是草拟任务和标题,并写出一份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引言。
4 形成评价
传统的测评方式难以胜任对复杂任务(特别是像WebQuest那样需要多维评价的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在评价的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写出评价指标,这有助于理清思路,同时在考虑评价指标时还有可能对任务作进一步修改。
WebQuest模板提供的评价文件为教师列出了一些评价指标,参照这些指标教师需完成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提出若干评价的维度(这是区别于传统评价的重要方面),通过提出这些评价维度,教师可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期望,并使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反馈更为有效。二是选择合理的评价维度,上一环节可能提出了一些并不一定需要的评价维度,这一环节则是要去掉那些并不合适的指标(究竟多少指标才是合适的,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诊断性或形成性评价则评价的维度应该多一些,如果是总结性评价,则维度可以少一些)。三是给出评价标准,这是形成评价的最后一项工作。
5 制定学习活动过程
有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下面的学习过程检验表(表2)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出最适合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该检验表既考虑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经验,也考虑了学习主题的可争论性与多面性。
6 以文字形式记下所有活动内容以供别人借鉴
7 检查并改进
除了伯尼•道奇提出的、包含上述七个实施步骤的WebQuest模式以外,在多年实际推广应用WebQuest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实施步骤或实施环节略有不同的WebQuest模式,例如,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等六个步骤的WebQuest模式,或者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评价、结论等五个环节的WebQuest模式。下面介绍的实施案例——《多利》就属于五环节的这一种。
四 WebQuest模式的实施案例 ——《多利》
一个完整的WebQuest模式应包括简明扼要的介绍(引言)、能激发学习兴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实施任务过程的具体描述(包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及评价与结论等五个环节(有时也把学习资源这部分单独列出,这样的WebQuest模式就有六个环节)。在任务实施过程的具体描述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组织信息的指导信息。
从图2所示的网站首页面截图可以看出,该WebQuest的课程单元选择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紧紧抓住了科技前沿,极具探究性,且探究的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这样的WebQuest模式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应如何切入探究的主题?又应怎样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这里只将该WebQuest的基本内容按所包含的五个环节作简要介绍,想了解更详细情况,请访问.cn/qkimages//xjyj/xjyj200811/xjyj20081101-5-l.jpg" hspace="15" vspace="5" align="">
步骤3:参加“讨论禁止克隆人类法案”高峰会议
这项活动内容是各小组成员共享大家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
① 演示者的任务
你已经成为你所代表的角色方面的专家,参加克隆峰会的人需要了解你对克隆的观点。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解释怎样把提交的禁止克隆人类法案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是维持原状,你必须说明你的理由。你所用的图片、视频及音频片段以及对研究报告的引用都只能用来增强你的陈述效果。
你们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有效地阐述你们的观点,如果你们选择使用PowerPoint,那麽应该确保你们的PowerPoint演示能顺利进行,如果你们不使用PowerPoint,那麽应该制作一个论文展示板,或者使用录象带(你们可以浏览一下可能的得分标准,它描述了如何制作一个出色的演示,一定要有新的创意)。
② 听众的职责
每个学习小组中除了有一名代表去执行演示任务以外,其他成员是作为听众与会。作为克隆峰会的一名听众,你的任务是仔细倾听每个人的陈述,你将要被邀请参加会议的一个小组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决定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所以你要一边倾听别人的观点,一边记下别人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列出你扮演的角色将会支持和反对的观点。
步骤4:达成一致意见
所建立的小组委员会要向政府建议下一步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样的委员会应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所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有益于克隆研究的事并不一定有益于保障动物权益或宗教信仰。你们必须进行争论,努力说服别人;通过协商、共同出谋划策制定一个行动计划。你们可能不会一致同意陈述行动计划的某种方式,但是你们必须形成共同的行动计划;你们可能会发现为了找到一致同意的共同行动计划,你必须同意自己原来并不同意的观点。这样,一个“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的活动就完成了。
你们的意见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意以后,就可把你的报告粘贴到在线讨论板的正确位置上。
步骤5:把观点公诸于世
最后一个任务是将你们委员会要向政府建议的报告公诸于众,这将使你有机会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反馈(该专家不是参与当前WebQuest学习活动的成员)。
为了能将报告公诸于众,首先要找到一个联系地址。这可能是你研究资料中的一个email地址,或者你可以到网上去查找一个地址,你们小组的成员也有可能想把你们的建议发送到政府机构去。在后面这种情况下,你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链接找到所需的email地址,然后给白宫写信、给一位美国参议员写信、或给一位众议院议员写信。
在发出这种电子邮件之前,要先为你的email写一份情况说明,该情况说明应为你的联系对象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理解你们的建议时需要这些背景知识;而且一定要告诉你的联系对象你很需要他的反馈;然后再把你们的报告粘贴在信中或者是把你们的报告作为一个附件发送出去。
在发出上述电子邮件之前,还应保证你们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仔细阅读过该邮件的内容。
在发送上述电子邮件时,一定要把它复制一份给指导教师,这样教师就可得到一份你们作品的拷贝。
4 评价
先由每个学习者对参与此次围绕克隆主题的WebQuest学习活动作出个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主题的选取、任务的制定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这样的主题和任务能否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完成任务步骤的划分与设计是否恰当、有效?等等),然后进行小组评价,最后再由教师评价。
5 结论
克隆可能是20世纪末最重大的一个科学发现,它的深远影响将会在21世纪感受到。
“大多数的人类历史事件都要经历三个成长阶段,首先是恐惧和痛恨,第二阶段是有所容忍、接受,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第三阶段则是热情认可。”(Dr.RichardSeed)
通过围绕克隆主题的WebQuest学习活动,应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形成对待克隆这一新生事物的正确认识与态度,然后再把这种正确认识与态度公诸于世,将会产生更为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 “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如本文开头所述,WebQuest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课外整合模式。但是从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当初研发WebQuest的本意或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WebQuest本身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用于实现“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所以,在WebQuest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 二者的“共性”
“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的主题类似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是要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即学习主题)去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而WebQuest的主题(这类课程计划的主题)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这里的“问题或项目”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所以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2) 学习的宗旨及目标相同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即不仅要能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WebQuest则要求学生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分析、综合形成所面临问题或项目(即真实任务)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方式加以实施。显然,这两种模式的宗旨都是要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并且学习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一样的——不仅要能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宗旨及学习目标正是“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这两种模式与其他所有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其他所有教学模式,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某个学科的若干知识点(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来学习;所追求的学习目标也往往停留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知识的理解上,而没有强调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只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3) 都具有长周期与短周期两种实施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如果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真实问题,则实施过程要花较长的时间(例如1~2个月,甚至更长),即属于长周期方式;若是只涉及单个学科的真实问题则实施过程可以较短(例如1~2个星期,或几天),即属于短周期方式。WebQuest与此类似,根据其研究主题所面临真实任务的大小的也有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实施方式:长周期一般需要1星期以上,甚至1~2个月;而短周期只需要几个课时。
2 二者的“区别”
“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1) 对两种模式的本质学术界在认识上有较大差异
如WebQuest的创始人伯尼•道奇所言:“和学生学习需要支架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支架。在WebQuest中,我们给教师们提供了固定的结构、大量的规则和指导,教师们不需要从头开始设计,操作性强,容易去做。我想这是众多教师选择WebQuest的原因”。由这段话不难明白,在WebQuest创始人的心目中,WebQuest的本质就是要为教师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再结合“WebQuest”的含义是“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教学设计流程模板并非通用的、而是专门用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大致相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换句话说,为教师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可用于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模板是WebQuest的本质(至少在WebQuest创始人的心目中是如此认定的)。
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本质则与此完全不同。在本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五篇中曾指出,“研究性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研究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并特别强调其中的体验性。文中谈到:“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之所以特别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是因为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的基础。按照马列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应当提高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再运用于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人类的认识必须完成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革命实践)和两个飞跃(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革命实践的飞跃),才有可能实现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理解与掌握(而不是一知半解或纸上谈兵)。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真实的感受、体验)和实践运用的理论依据。”这段论述十分明确地表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本质是要让学校教学过程实现包含“三个阶段”和“两个飞跃”的人类完整认识过程——即既要重视理性认识也要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
(2) 两种模式的组成要素几乎完全不同
伯尼•道奇认为WebQuest模式一般应由七个要素或环节组成,这七个组成要素或环节是:“设计一个合适的课程单元”(简称“引言”)、“选择一个能促进高级认知发展的任务”(简称“任务”)、“开始网页设计”、“形成评价”、“制定学习活动过程”、“以文字形式记下所有活动内容以供别人借鉴”、“检查并改进”。除了伯尼•道奇提出的、包含上述七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以外,在多年实际推广应用WebQuest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包含其他一些组成要素或实施环节的WebQuest模式(例如,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等六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以及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评价、结论等五个要素或环节的WebQuest模式)。不管是七要素模式、还是六要素五要素模式,其实施内容都大同小异,并无明显的差别。
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则与此有很大的不同。如本章第一节所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即相应的实施环节)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解决问题方案”和“总结提高”等五个要素或环节组成;其中“解决问题”又包含:“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两个子环节。
将WebQuest模式的组成要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组成要素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前者关注的主要是操作内容与操作方法的实施;而后者主要关注的则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这二者之间显然有较大的区别。
(3) 两种模式的实施环境不完全一致
在前面关于WebQuest的内涵与特征的介绍中曾经指出,在WebQuest这种活动中,“学生使用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得的”,所以WebQuest能有效激发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积极性,这也正是WebQuest模式实施环境的最主要特征;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却绝不仅仅限于因特网,还要包括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际测量……等多种其他研究方法与手段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环境要比WebQuest模式更宽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拥有更多、更便捷的探索与施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一般来说,在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要比WebQuest模式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和大师面对面——我给Bernie Dodge 做翻译[J].信息技术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