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湖南文献发展特色

时间:2022-12-06 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湖湘文化是湖南的区域文化,是湖南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而湖南文献则是记录、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湖南文献随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纸质文献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通过挖掘、整理湖湘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湖湘文化;当代湖南文献;发展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6-0021-04

区域文化也称地域文化,是由于地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差异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湖湘文化是湖南的区域文化,对其内涵与定义,学者理解和阐释多有不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认为:“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1]湖湘文化是在湖湘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的区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传承,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性。湖湘文化应该“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 [2]。

湖南文献是湖南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献,对于地方文献定义,黄贵俊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3]。按照此定义,湖南文献可定义为“记录湖南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湖湘文化是湖南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而湖南文献则是记录、保护、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先贤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湖湘地域文化,也催生了卷帙浩繁的湖南文献。从古至今,产生的湖南文献极其丰富,但当前文献记载不足以反映其全貌。《湘人著述表》《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湖南省志·出版志》《湖南出版年鉴》《湖南图书出版1949—2009》及相关著述对湖南文献也只是不同侧面的反映。新中国成立以后,湖湘文化的发展和湖南出版事业的繁荣开创了当代湖南文献的新局面,文献数量、品种、类型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当代湖南文献的发展在促进湖湘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区域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当代湖南文献对传统纸质文献的发展与创新

1.1 载体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文献载体经历了由甲骨、泥板、石头、青铜器、简牍、缣帛、纸张到磁、声、光、电等介质的变化。“湖南由单一的以纸为介质的媒体发展到以纸、磁、声、电、光为介质的媒体出版从1978年开始。”[4]1978年初,湖南省唱片发行管理站成立,录制了《打铜锣》《补锅》等两张花鼓戏塑料薄膜唱片和《冷水泡茶慢慢浓》《乡里妹子进城来》《浏阳河》等三张湖南民歌塑料薄膜唱片。这是湖南音像出版的最初萌动和尝试。其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制作和复制单位相继成立,电子音像制品的数量和品种不断扩大。随着因特网的运用与普及,网络文献成为湖南文献的新类型。当前湖南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门户网站,湖南地区各级文献收藏机构建立的网站,湖南地方建立的数据库、信息导航、网络平台等都是湖南网络文献的重要载体。数字文献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文献,湖南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数字文献已涵盖了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数字产品门类。当代湖南文献由传统纸质型文献发展成印刷型文献、视听型文献、机读型文献、网络型文献、数字型文献相互补充的多元文献体系。

1.2 文献类型的多元化

当代湖南文献类型丰富,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文献类型,可按照内容、载体形式、编撰方式、出版特征、著述形式、文种、记录方式等多种形式划分。若按照文献著述形式,当代湖南文献“可以分为地方志、地方史、舆图、谱牒、档案、契约、文件、笔记、日记、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报刊、碑志、图表等”[5] 。若按照文献内容,可以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农业、工业等类型。当代湖南文献真实地记录了湖南区域内的地理沿革、气候灾异、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军事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物产资源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湖湘文化和湖南社会的缩影。

1.3 出版方式的多元化

当代湖南文献改变了过去以官刻、家刻、坊刻为主的镌刻、雕版、手书、石印、油印、铅印等形式,主要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在编撰印刷方面,一方面湖南本土出版社相继建立,公开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湖南文献;一方面湖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单位编印了大量的非公开出版的湖南文献;同时湖南民间个人及社会团体编印的文献资料也占一定数量。当代湖南文献数量超过古代和民国时期湖南文献的总和,但难以有非常准确的统计。当代湖南文献体系中,非公开出版物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单位编印的会议文件、公报、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统计资料、资料汇编及有关刊物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编印的校史、校志、大事记、研究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等;企业单位编印的厂志、厂史、纪念册、产品使用手册等;地方人士编印的地方艺文著述等。这部分文献出版周期短、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蕴藏着丰富的原始资料。从目前湖南文献收藏单位来看,非公开出版物占据相当大比例。从读者查阅率上看,非公开出版物明显高于正式出版物。

1.4 湖南文献数字化渐成趋势

当代湖南文献是多元并存的局面,数字文献虽出现较晚但发展渐成趋势。在全球数字化浪潮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下,湖南依托本省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实力,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先后制定了《湖南省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等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相继建立数字网络出版企业,推出重大数字出版项目,实现期刊和报纸数字化发展,数字文献类型涵盖丰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湖南的建设,数字文献将成为当代湖南文献建设的一大趋势。

2 当代湖南文献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当代湖南文献受时事政策、社会背景、时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文献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内容结构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献出版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通俗化、地方化、群众化”的“三为”“三化”方针,这时期湖南文献多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编辑出版以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通俗读物”[6]。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当时全国文献事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大批图书被诬蔑为“封、资、修”毒草,绝大部分被停售、报废、销毁,少量出版的文献也都是深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小册子。当时湖南出版的《读毛主席的书做自己的革命者》《怒斥新沙皇的强盗理论》《沙家浜》《赞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粉碎“四人帮”》《三湘儿女歌颂华主席》等文献都是此期间受文化禁锢主义束缚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当时全中国也是当代湖南最大的时代特征。湖南出版的《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体制改革》《小型经济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农村股份合作制》等经济类文献顺应和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历史变革和巨大变化。当时湖南在大环境影响下,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湖南推出的《湖南经济结构研究》《湖南计划经济工作实用手册》《湖南乡镇经济改革与发展》《长江开发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究》《湘西自治州发展市场经济对策研究》等一系列文献,从不同层面反映时代精神和风貌、反映湖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

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舆论关注的热点等都是湖南文献取材的重要依据,也是文献对社会的反映。2008年南方发生特大冰灾,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冰雪铸英魂》《冰雪点燃激情》《破冰》《回家——2008年南方冰雪纪实》等紧扣社会关注的图书。而关于湖南冰灾及湖南人民抗冰救灾的情况,则可以从《抗击冰雪 心系人民:新闻摄影展作品集》《冰雪·忠诚:湖南抗冰保电的日日夜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2008年湖南冰灾启示》《热血铸光明:2008年湖南抗冰保网供电纪实》《冰灾雪难送春归:宜章县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纪实》等系列文献中可见一斑。

3 当代湖南文献对湖湘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3.1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为当代湖南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几千年孕育的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是当代湖南文献产生的源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南文献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成为湖南文献的内质精髓。同时在湖南历史文化长河中,人才辈出,屈原、周敦颐、张栻、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杨昌济、毛泽东、田汉、沈从文、丁玲等一批又一批誉满天下的湖湘人才,传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也增添了湖南历史文化底蕴。当代湖南文献注重湘籍或在湘生活人士著作的整理,编辑出版了《王船山全集》《魏源全集》《海国图志》《郭篙熹日记》《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杨昌济文集》等一批珍贵历史著作,反映了湘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编辑出版了《谭嗣同思想研究》《黄兴年谱》《蔡锷集》《陈天华集》《宋教仁日记》《禹之谟史料》《毛泽东教育思想丛书》等革命先驱的著述;编辑出版了《叶紫文集》《丁玲文集》《田汉评传》《张天翼小说选》《周立波选集》《沈从文小说选》《白薇评传》《谢冰莹作品选》等近代湘籍文学家著作,反映出近代湖南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当代湖南文献通过对湖湘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将“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了许多展示湖湘文化、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文献。

3.2 当代湖南文献对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献的代代相传,湖湘文化的发展、沉淀、保护、传承必须依靠湖南文献这一重要载体。同时通过湖南文献的整理研究、交流传播来促进湖南文化的创新发展。湘学是在湖南地区传承的极富地域特色的学术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当代湖南学者对湘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湘学研究机构及组织相继成立。产生了《湘学》《湘学志略》《湘学略》《湘学史》《湖湘学派源流》《湖湘学案》《湖湘学派与湘潭》《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等一大批文献,是对湘学历史源流、学术脉络、地位贡献等诸多方面的整理与研究,也是对当前湖湘学术的发展与创新。

湖湘大地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兼容并蓄、融汇百家。在灿烂的地方民族文化中,“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承、文献记录的内容和形式都带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7],如《湘北土家族探秘》《湘西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料》《麻阳苗族》《湘西苗族建筑文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概况》《道州瑶族风情》《湖南白族风情》《湖南回族百年》《湖南维吾尔族》等都是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献。当代湖南民族文献中对民族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人口变迁等各方面的记载,是认识和研究湖南民族文化的依据,在保持、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代湖南文献中对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大的贡献者当是《湖湘文库》,分甲、乙两编,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编撰作品。既是对湖南文献的整理与挖掘,也是对湖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 建设当代湖南文献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湖南文献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为修志、修史提供借鉴资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湖南文献的地位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湖南文献资源观念逐渐形成,文献产生和收藏机构通过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等,促使湖南文献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4.1 湖南文献得到重视,开始文献采集与典藏工作

湖南文献的收藏与整理,自古已有,古代主要以官府、私家和宗教的藏书楼为主。20世纪初,“常德图书馆(1903)和湖南图书馆(1904年)的创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不但给社会提供新型民众教育机构,而且担负起中国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历史使命”[8],随着湖南省图书馆的创办,文献得到了更好地保存与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74年,湖南省委宣传部就以湘宣字〔1974〕07号文件发出《关于转发省革委文化局〈关于征集地方文献和内部资料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开始注重对湖南文献的采集。1983年和199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先后颁发了《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湖南文献收藏机构和呈交制度。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湖南文献采集工作的基础保障。目前,湖南文献采集和典藏依托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史馆、方志馆、科研院所等文献收藏单位,民间个人或团体的多元化采集收藏为补充。通过购买、交换、受赠、呈缴、征集、调拨、网上征集等渠道,逐步开展湖南实体文献与数字文献的采集和典藏工作。

4.2 开发与利用湖南文献,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湖南文献是对区域内地理、历史、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真实记录,具有存史、资政的作用,是地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规划等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湖南省志》及各市县志书是湖南省的“正史”,也是湖南省的“政书”,是了解湖南省情,制定地方决策的重要依据。湖南文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湖南文献对湖南区域矿藏、能源、物产、历史山川、文物古迹、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等翔实的记载,可以为地方找矿、找水、修路、建桥、开渠、建坝,开发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湖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规划、挖掘经济资料、开拓致富等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

“湖湘”中“湖”指洞庭湖,“湘”指湘江,洞庭湖和湘江孕育着三湘四水的人民,洞庭湖和湘江的治理也是历来地方建设关注的重点。例如对洞庭湖的治理与研究一直以来都在持续地进行,《洞庭湖志》《洞庭湖200年档案》《治理洞庭湖方案》《洞庭湖区防汛抢险技术》《洞庭湖水文气象统计分析》《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洞庭湖区域环境调查报告》等一批洞庭湖文献既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详细记载了洞庭湖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灾异、人口、物产及历代治理情况等,是地方制定洞庭湖治理方针政策、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代湖南文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记录载体,随着湖湘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湖南的历史发展轨迹。当代湖南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其价值和地位会越加凸显,在服务地方社会建设与发展,促进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中的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 蔡 栋.湖南文化访谈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

[2] 聂荣华,万 里.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4.

[3] 黄贵俊.地方文献工作概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54—59.

[4] 万 里.湖湘文化辞典(第五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8.

[5] 骆 伟.地方文献学概论[M].澳门: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78.

[6]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新闻出版志·出版[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21.

[7] 殷 黎,刘泳洁.湘西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地方文献特征及变迁探析[J].图书馆.2011(5):96—97.

[8] 沈小丁.湖南近代图书馆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3:15.

[收稿日期]2015-09-17

[作者简介]许志云(1983—),女,馆员,文献学硕士,湖南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古籍与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说 明]本文系湖南图书馆课题项目“区域文化与区域文献研究”(项目编号:XTX2014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推荐访问:湖南 文献 当代 区域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