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呼唤,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对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研究,对于锤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体制增效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等定量定性研究,客观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实证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第二部分是被访者所在高校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三部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相关调查。
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包含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岗位类别、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职务等。
关于被访者所在高校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被访者所在高校的性质、学校的类别、学校所在区域等。
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相关调查是问卷的核心部分,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包括了服务意识、研究能力、立项能力、创新能力、成果去向几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相关的测项展开调查;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客体,主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中介,包括了顶层设计、中介主体、服务平台、支持体系、成果推广和规范伦理几个层面;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评价,主要从理论基础、评价主体、评价形式和评价机制几个维度来进行调查测量。
评分方法为Liket5点评分法,被访者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维度上进行选择。统计时按照1—5计分,1=完全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说不清楚,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
(二)数据收集
课题组基于“如何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命题,以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城市为主要片点,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和网络抽样、召开学校和社会小型座谈会、重点专家访谈等形式,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在“意义与认识、指导思想与原则、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机制保障”等方面开展调研。
其间,课题组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20多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通过小型座谈会、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访谈结果和相关研究,制作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调查问卷”。利用制作的调查问卷对我国68所高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发放问卷5000份,收回问卷3050份,其中有效问卷2690份,占收回问卷总数的88.2%,无效问卷360份。深度访谈15人,召开小型座谈会20次,参加人数100多人。其中,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一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处理:填满率低于95%的问卷为无效问卷;问卷中各项选择结果若达到70%以上雷同的问卷为无效问卷;填写不认真或随意乱答的问卷为无效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