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12-07 1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公路的路基质量对高速公路的使用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路基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同时针对不同的路基项目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本文就如何加强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控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1 路面垫层与路基的施工要求

1.1 级配砂砾是路面垫层较好的主要材料,但砂砾本身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垫层的作用及路面整体的工程质量,所以监理工程师应掌握对砂砾的技术要求,控制级配砂砾垫工程质量。这些技术要求包括;级配砂砾中砾石的压碎值应小于30%.砾石含量0.5~5cm的颗粒不得少于50%,最大颗粒不得大于6cm级配砂砾中0.074mm的粉料数量不应大于7%,且塑性指数不应大于6,鉴于级配砂砾垫层的强度主要与颗粒级配和压实有关,所以对级配砂砾的级配应有所要求。

1.2 级配砂砾垫层的施工可以分为碾压路槽、运输摊平、整形洒水碾压和初期养护等五个工序。级配砂砾是一种松散材料,为防止遭到行车破坏,监理工程师应提醒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组织计划时,要半幅通车半幅施工方法,避免因施工行车混乱,造成级配砂砾垫层的表面松散、平整度差和延长工期。

1.3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根据施工方法,又可以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形式。底基层可采用路拌法。上基层可采用厂拌法。水泥稳定砂砾作为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路面整体强度的高低和能否保护路面在设计周期内正常使用的关键部位。

1.4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工艺有两种。路拌法施工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工序分为:初平砂砾料、洒水闷料、摆放水泥、摊平水泥、机械拌合、整型找平、碾压成型洒水养生、厂拌法施工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工序分为砂砾备料、水泥剂量、加水拌和、运料上路、摊铺碾压和洒水养生等

2 级配砂砾垫层

2.1 路基复查。对已竣工的路基进行复查验收,并向路面施工单位进行组织交接手续。交接手续应由驻地监理工程师组织,由路基、路面两个施工单位的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参加。路基竣工后,由路基施工单位进行自检《路基自检报告》,内容包括压实度、平整度、宽度、边坡度,路基顶面弯沉值、路基顶面及中小桥涵标高、直曲线转角一览表和水准准电表。

2.2 材料试验。路面施工单位必须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以下关于级配砂砾的各项材料试验。

砂砾颗粒筛选试验,平均每半公里监理工程师在施工段上取料,送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满足级配砂砾的技术要求后,路段上的级配砂砾方可使用,对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级配砂砾应采用掺配砾石、剔除大于6cm砾石,或全部弃掉,更换料场等措施,确保级配砂砾的质量,砂砾容量试验,重型标准实验室,求得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密实度。

3 施工中质量控制对策

3.1 路基质量控制。①在路基填筑之前应对自然土进行试验分析,确定其物理学性质。测定其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容量,以便指导路基施工及面对路基填筑成品的检测,从有关试验结果分析:土质颗粒越细,其相应的回弹模量越低,而砂性土回弹模量比较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砂性土是良好的逐路材料,施工选取土场时,我们通过选择塑性指标较小的土来填筑路基。②土在最佳含水量的时进行压实才能达到最大密度,因此,在路基填土压实过程中,必须随时控制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大时,应晾晒风干至最佳含水量在碾压,施工过程应连续作业,减少雨淋、暴晒,防止土壤中的含水量发生大的变化。③路基工程压实度反映路基每一层的密度状态,弯沉值反映路基上部的整体强度,当两者都达到合格要求时。路基的整体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才能符合要求,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只要我们严格执行规程,在施工中认真负责,一定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道路。

3.2 水破坏的控制。高速公路由于一般设计路堤较高,且多有硬路肩。路基内的水害不严重,所以主要防止整体道床水下渗,引起整体道床结构的破坏。在我国已建成的一些高速公路经常在雨后出现一定量的坑槽,原因就是水破坏,特别是夏天高温天气,雨水渗入整体道床。形成高温水,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碎石剥落下来,两者分离,在行车作用下形成坑洞,表层施工按防水层处理,使水进入结构层内部,从而避免出现这样的破坏。

3.3 裂缝的防治。①选择收缩性小的水泥稳定类结构做基层,施工时要考虑到水泥类稳定材料产生裂缝的机理,它产生收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温缩和干缩,而这两者又与材料的含水量和塑性指标有关,选择材料时要对材料的塑性指标进行试验。材料的塑性指标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方可采购。在施工中可通过采用缓凝减水剂等方法,尽量使水泥类稳定材料达到最佳含水量,保证少出或不出裂缝。②沥青整体道床非荷载裂缝是低温和疲劳裂缝总和,它与沥青的品质有关,主要是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针入度,国内外多项试验表明,针入度指标越高,温度敏感性越低,高粘度沥青的温度敏感度较低,在选择整体道床材料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裂缝出现后,雨水就会沿裂缝下渗,侵蚀下面的结构层,降低它的强度,从而出现严重的整体道床损坏。

3.4 养生与养护。基层施工要求湿养,以得到高强度。基层混合料含水量低,很快出现表面干燥现象,而稍一脱水,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大降低混合料的强度,产生过多的表面裂缝,所以必须保持一周内混合料表面湿润。养护时不能用洒水车在表面直接喷洒,以免冲掉表面吸料,一般采用土工布覆盖,在覆盖物上洒雾状水或低压浇水,并加强边角接缝处的养护。

4 基层的翻修与重铺

当路面具有下例情况时则基层需要进行翻修:

a.原有路面整体强度不足,路基失稳,受水的影响使路面出现翻浆或弹簧者。

b.根据路面使用量的评定已达到翻修条件者。

c.原有路面的材料已不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造成全面损坏,需彻底更换路面结构者当具有下列情况时,则需要进行基层重铺。

a.原有路面基层材料没有利用价值,翻修在经济上不合理者

b.当地盛产路面基层材料,原基层材料虽然可以利用但因机械施工困难,技术上暂时难以解决者

c.原有路面因地带类型发生变化,需改善其水稳者

基层的翻修与重铺应分别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翻修基层时对原有基层的材料应尽可能地充分利用。为此,应对原基层取样检测其材料性质,一般每500m检测一处,如路基干湿类型有变化应增加测点。检测项目包括干密度,级配组成以及小于0.5mm间料的含量与塑性指数等。以确定其利用的骨料含量和需要掺配的材料用量。对于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还应测定其水泥石灰剂量及其剩余活性,以确定再生利用时需要掺添的水泥或石灰剂量。

基层翻修应结合原材料的利用价值与加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以确定最后的采用方案。

在中湿,潮湿地带的粒料基层,翻修时宜掺加适量的石灰,做成泥灰结碎石或级配碎(砾)石掺灰结构,以提高其水稳性,有条件时也可掺加水泥予以稳定。

5 结束语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投资成败的关键,而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路线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路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效果,因而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是关系到整个公路施工质量的关键。为确保工程质量,实现快速、高效、安全施工。必须重视施工技术和管理。

参考文献:

[1]JTJ034-2000 公路工程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施工技术 基层 探讨 公路 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