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构建综合性高等院校创新创业“鱼骨式”教育体系微探

时间:2022-12-07 13: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课程不系统”、“体系不健全”、“学科壁垒”、“专创融合度偏低”等主要问题。通过“目标导向”的教育资源整合路径探索、“专创融合”的KAB课程路径探索,形成包括“从目标导向到质量监控四个度”的“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

关键词:“鱼骨式”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35

当下之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我国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无独有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熠熠生辉的发展开来。

中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期。1998年,清华大学通过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将创业计划引入我国。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专业设置比较具体、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亟待解决。综合性高等院校指的是具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门类的高等院校。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如何进行“专创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其艰难程度尤应引起教育界格外的关切。

1 综合性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根据高教司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据显示:创新训练项目达到了29878项,创业训练项目达到了4124项,创业实践项目达到了1998项。这组数据包涵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速度较快,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为高等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二是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中的占比只有5.55%,说明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上相对偏弱。比较而言,教育部确定的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举措上要远远超越其他综合性高等院校。北京、上海、深圳、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度上远远超越了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211”、“985”、“双一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匹配度上明显超越了省属和市属普通类综合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补充分,既有综合性高等院校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学科交叉能力不足、教学资源整合不充分的内部原因。“211”、“985”、“双一流”高校科研实力相对雄厚,能依托科研成果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普通地方综合性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专创融合”探索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分类比较细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跨界”培养、资源交叉始终是影响普通综合性高等院校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巨大壁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系统、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创融合”程度低。专业建设没有从培养目標、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评价机制等多维因素设置课程系统。创新创业类课程主体上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对30所综合性高校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抽样分析,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缺乏“矩阵支撑”关系的课程建设。普通综合性高校还没有形成校、院、系、专业协同的课程建设机制。一些高校主要通过创新创业学院去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割裂了“专创融合”的必要联系。第二,“大赛驱动”成为综合性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大赛驱动”的教育方式容易挂一漏万,使“普适性”教育需求走向“精英式”教育的窠臼。第三,以“成果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参与的主体出现“功利主义”倾向。由于缺乏课程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在综合性高校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缺乏机制保障。很多高校以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数量、创新创业成果社会影响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程度的检测指标,忽略了教育的过程检测和“学后关怀”,这是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虎头蛇尾”、缺乏延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同能力、抗压能力、创新意识、资源整合能力,等等。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下之又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体依然是高校专任教师,社会实践导师虽然参与到教育实施的指导过程,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师资缺口。尤为严重的是,很多创业导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从业背景,这就给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牵制。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需要高校打破专业壁垒,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融合搭建课程教研小组。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社会导师”力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现身说法是双创教育最好的教学方式”。

2 综合性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2.1 “目标导向”的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教育资源的全息、全面的整合加强“双创”教育的资源整合。我们可以把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解构为:能力、知识、素质、技术、意识、思维、精神七个主要纬度,解构关系如图1。

综合性高校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七个纬度”,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六个模块”的资源融合,充分发挥综合性高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课程资源相对丰富、师资资源相对多元的特点。首先,高校应依据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修订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的系统化设置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次,建立由“双创导师”、“专业教师”、“社会导师”协同育人的课程教研小组,破除学科壁垒和专业壁垒。再次,完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科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利用“慕课”、“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因类施教。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把“大赛驱动”嵌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科研成果”、融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进行实训,通过虚拟项目、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除此而外,综合性高校应发挥“第三课堂”的辅助教学功能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功能,加强“学后关怀”和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2.2 “专创融合”的KAB课程构建路径

KAB是Know About Business的简称,意思是“了解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般情况下,高校是通过选修课程的途径完成KAB课程教学内容。泛陈期间,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KAB课程是不是符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此类课程的实施最终是为了达成一种何样的教学目的?第二,在专业设置如此细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有益、有分类的实施KAB课程教学?如何严谨的把此类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之中?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比较低。“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了教学大纲与计划,但缺少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融合。课程建设不完善、课程内容相对匮乏、授课方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模式不匹配等问题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全程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唯有把KAB课程与专业课程契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施“双创”教育效果,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

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研发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从事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夯实基础”。

KAB课程体系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机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环节融合汇通。有机将校内、校外师资资源交叉共享,见图2。

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四大模块。两大部分分别为:系统知识教学部分和实践部分。四大模块分别为:通识类、学科平台课或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或专业核心课、毕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可以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等形式由校内导师为主体予以实施,KAB系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意识培养嵌入到此类模块之中,其“社會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为主。在学科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中要进行“专创融合”,依据“七个纬度”的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大赛驱动法将KAB课程主要内容嵌入其中。这部分是实施“专创融合”的主要阶段,需强化专业导师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双师融合”教研小组的资源力量。

3 “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

所谓“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的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导向,形成的具有鱼骨结构形态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构成关系。见图3:“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导向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避免当前“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资源整合度偏低、师资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缺乏系统性的现象和问题,能有效提升“双创”教育教学水平。

综合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绝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发展特色有差异化、特质化的进行定位。但是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一定是各类人才投身到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都应该具备的。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应依据“目标导向”的教育资源整合路径,加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高校应在课程管理与实施环节,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类课程。在较近区域内实施不同高校之间的跨校资源整合,在较远区域的优势高校中引进网络优质“双创”类或通识类课程资源。高校的“双创”课程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线型发展,它必须依托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专创”的深度融合,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条件下形成各校、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与亮点。

在师资构成方面,除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外,应加强专业专任教师、实践教师、外聘导师在“双创”施教中的比重。尤其在“模拟实训”、“项目实践”的环节,引入校外教师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制定相应制度保障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组成教研组,保障校内、外导师搭建教学团队。

“双创”教育应采用“四维一体”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慕課教学”、“模拟实践”、“项目教学”融合到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应“真题真练”,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以各类项目为驱动,以模拟项目和顶岗实习为补充,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团队协同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高校应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始终,既有创新创业的通识基础课程,又有“专创融合”课程。在学分认定和教师工作量认定方面制定“双创”教育量化标准,通过“保留学籍”、“学分互换”等具体举措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建设符合“双创”教育所需的高水平实习平台。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高校在“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质量监控指标与整改措施。高校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目标符合度、社会用人单位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教学条件与资源对“双创”教育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确立质量监控指标。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应形成具体的持续改进机制。

4 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基本技能和创业方法。当下之时,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基于此,通过综合性高等院校资源整合的路径探索和“专创融合”的KAB课程路径探索形成“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目标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整合度低、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开创协同育人机制,将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始终。“专创融合”的KAB课程路径探索,可以解决专任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参与度低、学生兴趣缺乏、“专创分离”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无缝嵌入”、有利于把“项目驱动”、“大赛驱动”、“双师融合”、“分类施教”融入“有层次、分阶段、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有机形成“产教融合”、“持续改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综合性高等院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目标符合度、社会用人单位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教学条件与资源对“双创”教育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确立质量监控指标与持续改进机制,最终形成“目标、过程、结果、反馈、改进、再到目标”的“鱼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建辉,曾爱青.“双创”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瓶颈突破研究[J].中国市场,2018,(29):122.

[2]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118.

[3]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2):33.

[4]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优化融合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5):38-41.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srcsite/A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7040.htm,2019-03-28/2019-06-21.

推荐访问:鱼骨 高等院校 综合性 教育体系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