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中主要针对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学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讲、做笔记,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会造成偏科行为,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
(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关心学生,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有敬业精神的偏多。在教学中能保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附有感染力的任课教师占多数。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教学热情不足,教学水平较差,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专注于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而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培养重视不够,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与理想教师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多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基本知识点解释清楚,能够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但部分教师的授课基本功较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设计不完善,缺少课程导入环节,课程重点不突出。只有少数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经常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调控课堂气氛,与学生的互动。有的教师讲课还存在着生硬、死板,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授课没有吸引力,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差甚至缺勤。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部分教师设定的教学方案数年不变,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四)学科定位过于重基础性、工具性,严重缺乏人文关怀
虽然教育部的教学新课改要求提出时间不短,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不少初中教学单位的学科定位仍然沿袭旧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并没有认真贯彻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教学宗旨,对初中学科的教学进行科学定位,主动探究该学科的教学本质,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分解课堂教学环节、分析教学任务不难发现,在部分地区为数众多的初中教学内容仍严格服务于考试,不少老师仍将绝大多数宝贵的教学时间花费在教学的基础知识之上,只有较少的新教师能够自觉地将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堂链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且随着教龄的增长,这些新教师的教学探索热情不断退化。
(五)较少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力培养目标滞后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及教育专项经费的不断支持,广大初中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提供了条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许多教师应用教学新手段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但不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并未同步得到提升,普遍认识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个性化需求不被尊重,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属于粗糙化处理,师生之间无效沟通居多,教师只关注考试内容的灌输,教与学完全割裂,这样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极大地影响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改善初中教学的相关对策
(一)革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重视其能力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读、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要彻底革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将重视其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必须着眼提高学生的“辨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读中有评、评中有讲、讲中有读,将培养学生“说”和“辨”的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中。这样,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了尊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得到释放,形成大家动脑、动口,形成讲中有评、评中有争、争中有小结的新教学局面。这样学生不但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使自己提高思维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自觉成长。初中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否提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在于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为教师成长提供条件,要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展示活动,促进不同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让教师及时接触教学领域的前沿资讯和理论成果并主动内化。
(二)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优良教风
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和最根本的保证。因此学校必须突出师德教育,要把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初中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优良教风,全身心地搞好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师德规范和先进典型的事迹。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在学生中起典范作用。要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把教学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知识,使其热忱地投入学习之中,才能在学生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收益。
(三)注重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过程的衔接工作
1、知识内容的有效衔接
初中课程教学着力于基础知识、一般概念和基本的化学反应;而高中则更加深化,不仅知识量大大增加,而且难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强。所以高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在利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引导到高中教学中来,有意识地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必须熟悉初中教材中的知识,哪些高中需要初中教材没有出现,哪些知识点初中出现了,但层度不够,这些都要了然于心。
2、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初高中衔接。初中课程改革以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能够根据课改精神更新观念,教学中多采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互动,重视能力的培养,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着“课堂热热闹闹,课下啥也不会”的现象。和初中教学比较,高中课程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教学方式还相对滞后,这便使进人高中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这要求高中教师改变方法,在新课改与现有高考模式之间寻找平衡点。多多学习优秀的教学理论,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提高成绩,实现高分高能的完美结合。
3、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初中较为简单的学习方法远不能满足高中学习的要求。许多高一学生面临新的学习手忙脚乱,一下子懵掉了,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教师此时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初中生进入高一,学习上依赖性较大,学习态度还不够主动,学习方法上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不能离开初中老师喂奶式教育。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前提下,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班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学生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五)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有趣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或者创设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现场演绎,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上几种教学方式都能增加课堂的活力和趣味,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十分有利。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只有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7:85-88.
[2]万寿翔.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青年,2013,02:103-104.
[3]张燕芬.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语文天地,2014,15:20.
[4]罗娟,朱维钧.浅谈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