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变构教学模型针对学习这一复杂过程,将影响学习的多种复杂要素综合考虑进来,通过细微调节各个参数来积极干预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鉴于英语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必须要对其各种特性和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和对比论证,才能将变构学习模型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英语;教学;概念;变构教学
面对学习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焦尔当·安德烈(Giordan André)教授发现传统的建构主义等理论已不足以深入揭示学习机制,而变构学习理论能够聚焦于教与学中所遇到的障碍,将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复杂因素整合为变构教学环境。变构教学理论借助复杂性系统思维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预测生成学习和促进学习的条件整体,揭示学习的发生机理,从而促进学习。通过文献检索,国内尚未有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将变构学习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中。而如何有效解决英语学习障碍,始终是困扰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
变构学习模型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理论,它是由焦尔当在分析继承了多个认知学习的理论后发展而来。不仅如此,变构学习模型理论针对各种认知学习理论进行了扬弃,综合考虑了教学中的各个维度来解释学习这一复杂的过程。其中变构教学环境各个参数的设计与控制,可直接对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瓶颈”进行诊断和克服。
变构教学模型针对学习这一复杂过程,将影响学习的多种复杂要素综合考虑进来,通过细微调节各个参数来积极干预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一个全民性的教育活动,有着范围广、形式多,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英语教学因其直接应用范围有限,教学效果显现滞后等特殊性而面临着更多困难。因此,将变构学习模型合理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要求我们结合变构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
一、英语教学中概念的广泛性
概念体或概念系统,是变构教学模型中的核心要素,它是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的唯一工具。在其他的学科中,概念体是一个相对宏观的可控量,例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物理中的“磁场”,软件程序中的“函数”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章节体系来进行教材编排或组织实验。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教材多以社会话题的形式开展,但话题内容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词汇、句型和口头及书面的练习运用等等,话题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词汇就可能激发调用学习者的一个概念体,引起学习者的概念对质。何况一节英语课课堂中充满着大量的新词汇、新句型等,这更能带来学习者头脑中强烈的思维活动。以上提及,都使英语课堂随时面临“概念体风暴式失控”的场面。于是,合理框定英语课堂的范围以掌控对学生思维的干预,是变构教学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英语学习者原有概念的固执性
大学课堂是一个与初、高中课堂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在进入大学之前,英语学习者接受的大多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以扩充词汇量、扩大阅读量为重要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影响大多持续数年之久,难以快速对其进行转变。当代英语教学提倡自主学习与有效学习,强调的是有效学习策略的培养。从变构学习模型的角度来看,学习策略也落在了概念体的范畴之内,即学习者学习语言知识,并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内化的一些方法。学习者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面临着改变原有的长年累月形成的学习习惯的巨大挑战。况且,大学英语课堂侧重英语技能的应用。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演讲、讨论、互动等。恰恰是这种方式,反而会让某些学习者产生适得其反的印象,如“大学英语学不到什么东西”“大学英语词汇量反而下降”等等。这是一种痼疾,是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误解,即“词汇量的增加=英语技能的提高”。为解构学习者头脑中这种关于英语学习的概念系统,就必须在变构教学环境中提供英语知识新的运用语境,逐渐建构以英语知识运用为目的的学习观念。
三、英语变构教学课堂的时间局促性
英语课堂时间短是一个短时期内无法回避的尴尬情形。课堂上或许刚刚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展开,学生的积极性刚刚被调动,所剩时间却已寥寥无几。可能不少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只是给学生带一下,真正的英语积累运用还是靠课下。”然而大学课程设置紧张,学生的学业繁重,课外活动纷杂,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会在课下主动学习英语。这就要求教学者运用变构教学理念,在课内充分调动各个变构教学因素来干预学习者的概念系统,并深层次地激发学习者概念体的活性,使学习动力持续到课下。变构教学环境因素要求课堂引入并展开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干扰和对质,然后提供调用新知的情境,再帮助学习者进行元认知和反思。在短暂的四十几分钟内,教学者根本无法完成这一系列活动,何况教学者还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保证教学进度等。这就需要教学者进行对环境因素的控制进行取舍。例如,可以把上文提到的为学习者提供英语运用的新情境作为重点;再如,可不必为每一个新知识点调用所有的环境因素,可以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穿插调动所有的因素。其次,英语变构教学要求深层次地调动学习者的概念系统,使学习者的概念基活性长久持续,以致学习者可以在课下主动进行英语学习和运用,完成知识的炼制。这样,英语学习环境被延伸至课下,一些课堂之外的资源和思维助手也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当然,这就需要教学者在课堂上观察、收集、分析学习者的原有概念体,这样才能使变构教学环境的作用范围向纵深发展。
总之,对于英语这门科目的学习是一个较为繁琐的过程,变构学习模型能够有效地化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有效提升英语学习效果。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英文变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变构教学模型并不能被直接照搬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学界应该在理论层面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将变构教学环境的因素细节与实际英语课堂的具体环节进行对比论证,将变构教学理论合理、正确、有效地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变构学习模型与教学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2006.
[2]裴新宁.让学习成功:变构模型及其教学应用[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
[3]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陈美华,陈祥雨.英语变构教学的特性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作者简介:陈媛媛,女,学历:本科,就职学校:昆明消防指挥学校,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