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

时间:2022-12-08 10:4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现阶段,高中生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高考,“上大学”几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奋斗目标,为了考上大学,甚至有的父母会帮助孩子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处理好,只希望他们能将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自理性较差。考上大学之后,在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下,一旦离开了父母他们就面临许多困难,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正常料理,于是就会表现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生活规律紊乱等适应障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或者感觉挺忙但没有什么收获,长此以往就容易使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产生偏差,失去了奋斗目标和信心,产生了“得过且过”的念头,导致学习生活质量的下降。

2.学习的不适应

客观上讲,大学与中学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高中,更多是侧重于应试环节,为高考服务,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牵着走”。升入大学之后,知识量大幅度增加、课堂进度显著提高、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面对这种新的教学和管理环境,对经受了十几年传统教学方法熏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几乎定型的大学新生而言,就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之处。

学习目标迷失。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一种新的学习生活节奏。在这里,没有了高中的紧张与忙碌,抛却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摆脱了老师与家长的监控,他们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松弛感,希望开始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部分同学因为报考调剂而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则从大学开始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各种社团活动上,还有的则开始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甚至“忙”得课也不上、作业也不交,只是抱着“60分万岁”的想法干自己的事情。他们自认为考上大学就相当于拿到了“终身保险”,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行动也很盲目。

学习定位偏移。由于教育体系中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部分来自中东部高考分数较高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开始有了一种基础好的优越感,这种骄傲、自满情绪的存在,使之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导致学习状态的持续低迷,长久下去,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对于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虽然同样升入大学,但是内心开始就有一种自卑感,甚至一次小的测验就可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他会发现即使自己付出很多,学习上仍然停滞不前。因此他们将重点转移到看小说、上网、打牌上,这就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习成绩,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学习方法不适应。首先,不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学新生觉得中学老师讲的细、速度慢、内容少、条理性强、重点突出,而大学课堂信息量太多,概括性强,教师讲授速度太快,有的内容听不懂就过去了,记笔记也不知如何下手。

其次,大学新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由于大学课程相对高中而言较少,不少同学还是按照高中的习惯,应付完作业了事,不知如何安排课下大量的自由时间,没有把时间用在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复习上面,而是用在睡觉、逛街、看小说、上网等。

再次,很难把握大学考试重点。大学的考试是对课本内容的考查,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大学新生而言,他们还是延续了高中的“题海”战术,没有将学习、复习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定理和题型的掌握与理解上,甚至有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上完后不知道考试要考什么。

另外,课程学习的平衡性上也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只是注重高等数学这样分高、难度大的科目学习,片面认为只要将这样课程学好就“万无一失”了,对其他课程无论重视程度还是时间上投入都相对较少,甚至忽略了英语这样非常重要的语言课的学习,这就容易造成课程学习的不平衡性,违背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3.心理的不适应

心理上的“自我失落感”。许多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前,通过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了解的大学是那么富有浪漫色彩,那么自由的一个空间,再也没有了老师的没完没了的唠叨,也不用每天为作业和试卷烦恼,因而他们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和憧憬。然而,当真正进入大学时,他们才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为了拿奖学金、找份好工作而无奈地奔走于宿舍、餐厅、教室之间,继续体会着这种三点一线、枯燥无味的生活,让他们感到沮丧与悲观,导致长期被一种消极的思想阴影所笼罩。

自卑感顿生。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都是班级里的尖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这种特殊的环境容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升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学习中不再有任何优势,而且发现周围有能力、有特长的同学越来越多,而自己甚至有时连宿舍聚会的“份子钱”都拿不起,导致自信心急剧下滑,自卑感顿生。

心理上的“空虚感”。在中学阶段,迫于高考的压力,大家都要在忙碌着,每天“上课、吃饭、自习、睡觉”成为了一种规律。来到大学之后,由于课程压力减小,自由时间增多,这种矛盾使大学生变的茫然不知所措,在确定新的奋斗目标之前,有的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于是整天无所事事,生活上没有了计划性,产生了空虚心理。

4.人际关系的适应

在大学中,学生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准社会交往圈的,这里不再是高中的学习型人际关系,产生了宿舍、同学、师生之间的一种多维的人际关系。由于许多大学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亲人自己生活,他们需要一种亲人般的关怀。在大学,除了上课,学生与老师接触远远不如高中频繁,与老师的交往存在戒备心理,而宿舍、同学之间都是陌生的,彼此并不了解,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他们就开始想家人、朋友,找老乡、校友,成天与他们在一起,沉浸在原有的关系圈内,却忽视了新同学、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对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持被动态度。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缺乏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懂得尊重他人,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足够重视与关心。同时由于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差异而造成大学生的处事风格的不同,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同学相处,在集体(班级、宿舍)生活中,因为脾气、行为习惯不同,或者对他人尊重不够而产生摩擦,造成同学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他们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解决对策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少的不适应现象,一些新生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内心十分苦闷,并会影响到整个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我们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步入大学发展的正常轨道上来。

1.加强入学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培养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教育的开端,这一环节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学院、专业的认识。在此期间应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的周边及整体环境,方便学习生活;利用新生入校之际,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年级大会,介绍学校及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籍管理规定、安全保证措施等,让家长了解学校,让大学生清楚来大学应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邀请资深教师举行新生适应讲座,让大学生知道“大学四年应该怎样走过”,做到思想与行动的同时入校。

由于大一阶段是大学甚至人生中许多行为习惯的重要养成期,但对于刚刚从紧、繁忙中走出的新生而言,很难做到及时地适应大学,因此,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引导教育的同时,采取并完善管理措施也十分必要。制定相应的“新生管理条例”,对大学生切身安全、每日作息时间、卫生等方面提出要求,让他们理解大学不是“自由市场”,有事外出需要请假、晚归需要签到,每天也需要打扫卫生,通过这种短期的硬性管理,逐渐形成学习生活的规律性、有序性和计划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从洗衣、打水这样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专业,重新确立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只有对学校、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富有自豪感,才会有重新确立奋斗目标的信心与动力。因此首先要加强大学新生的学校认同感教育。在新生入校之际,通过发放《新生必读》手册、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专业介结大会等渠道,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学科内容、就业形势等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开设校史、专业发展史讲座,介绍学校的发展概况、人才培养方式、就业状况、管理模式等,逐步培养他们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之后,积极引导并协助新生确立人生目标。帮助广大新生从客观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状况等方面重新审视真实的大学,使他们能够客观、公平地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素质的优劣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地寻找“黑夜中的明灯”,从而制定富有个性化的人生目标。同时又要注意“长、中、短”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确立长远目标之后,将中期目标放在一学期内,而短期目标则是每周、每天的,这样就做到了奋斗方向的有序性和规律性。

3.加大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与学习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

首先,在总体教学观念上,应该注重大学新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根据中学和大学课程学习特点的不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由高中的“要我学”变成大学的“我要学”,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变成一种自主、能动的学习思想,将知识掌握的重点从课堂转变到课下的复习、巩固。其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严格要求学生,对课堂纪律、作业、考试等都要从严要求,逐渐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再次,加强对大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举行专题的学习方法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就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向大学生提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也可以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介绍具体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课程特点等问题,让他们少走弯路。最后,新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图书、网络等渠道获得更多实用的学习信息,努力做到“有的放矢”,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4.加强心理适应教育,培养心理自我调整能力

由于大学与高中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大一新生而言,可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不适应,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不良心理反过来又会加剧行为上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转变和习惯养成。首先,我们要针对新生的特点,举行专题的心理讲座和座谈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正确评价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培养受挫折能力等方面对新生进行指导。同时,建立一种“专业咨询与辅导员引导”相结合的咨询模式,发挥广大基层学生工作者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指导及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困惑和障碍,保持情绪的愉快和稳定。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

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两个主要因素,当其中一方出现紊乱时,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就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的情况。因此,要帮助大学新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首先要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讲座,介绍交往特点、交往障碍和预防措施,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其次,鼓励并组织新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展现自我才华,增强勇于竞争、与人协作的意识。再次,由于新生入校后,首先面对是宿舍、班级的同学,这也是他们大学中的主要交往对象,可以组织开展班级的文化活动,如班级交心、圣诞晚会、郊游等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使新生尽快建立新的社交圈,尤其像在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组织班级的晚会,会让新生很快融入到这个温馨友爱的集体氛围中。

总之,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面对陌生的学生、生活环境,或多或少的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让他们的大学之路走得更加稳健、充实。

推荐访问:适应性 浅谈 教育工作 新生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