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地质娃”金庆民的赤诚挚爱

时间:2022-12-08 15:2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世界第一位探索南极第一高峰的女性——金庆民,出生于湖南省炎陵县。炎陵坐落井冈山西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朱毛第一次会面、第一次连队建党、第一次插牌分田、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活动。这里是一块红色热土,一块“老人家”革命圣地,这里承载着先辈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优良革命传统。金庆民正是被这块热土孕育出来的杰出女性,也自然传承了这一脉红色基因。正是缘于她身体里、血液里、骨子里种下了红色基因,才成长了她个人坚韧上进、勇敢探索、挚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她凭着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迎着风沙,探路戈壁,勇闯南极,成为世界第一位探索南极第一高峰的女性,为祖国大西北开发,为祖国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庆民的非凡成就,被国务院、全国妇联、地质矿产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地矿部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被选入《国际名人辞典》《世界上杰出妇女》辞典,也被编入国内的《中国名人辞典》《中国文化名人辞典》。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因为金庆民拥有着一颗坚韧的心、勇敢的心、赤诚的心,一颗绝对强大的心。

一、成长困境造就了一颗坚韧上进的心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就是在艰难的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不屈不挠、坚毅顽强,最后有所作为的。古往今来,伟人之所以取得成就往往凭借的就是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金庆民生于困境,长于困境,但她绝不向现实屈服低头,甘于平庸,而是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在困境中逐渐成长与强大。

1939年,金庆民出生在湖南省炎陵县三河乡。她刚步入花季少女的年纪,本该享受无忧无虑的花季生活,但家庭变故接踵而至,父母相继撒手人寰,哥哥在外地读书,姐姐远嫁他乡,家中只剩下金庆民一人。刚满15岁的金庆民,要独自驾驭自己人生的小舟,闯荡社会这个大海洋,为自己的生计与学业四处奔波。

生活的不幸, 并没有打消金庆民求学的渴望。她收起对父母的哀悼及思念,独自一人搬到学校去住,依靠每月7元钱的助学金生活。每每有钱不够吃不饱的时候,每每有衣服不够穿不暖的时候,金庆民总能笑着坚持下来。在困苦的生活面前,她丝毫也没退缩,依然乐观向上,刻苦求学。面对这个上进的学生,老师们不但没有嫌弃她,而且给予了她更多关照。就是这位缺衣少食的女学生,在初中阶段居然每学期都获得了年级第一名。

升人高中后,金庆民依然在穷困中苦读,而且成绩非常优异。毕业那年,她看了一部名为《深山探宝》的影片后,突然开始向往地质工作者火热的生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立下志向,将来要做一名地质勘探员,为国家寻找宝藏。

凭借优异的成绩,金庆民在高考中被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录取,从此迈入了令她终其一生努力的事业旅程。上了大学,金庆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更加刻苦学习,在地质世界里,她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大学5年,她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1961年毕业时,著名地质学家程裕琪和王国伦听了她的论文答辩后,都为这位女学生敏捷的思维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而惊叹。毕业分配的时候,她早已确定了自己的去向,她要去新疆。新疆是一块净土,戈壁沙漠有许许多多宝藏等待发掘,她一定要去新疆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因此,当拿到毕业分配志愿表以后,她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梦寐已久的地方——“新疆”。

二、大漠风沙磨砺了一颗勇敢探索的心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古英雄多磨难,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如居里夫人、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磨砺出来的。

金庆民也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最艰苦的环境,义无反顾地投入大漠风沙的怀抱,勇敢地接受挑战与磨练。这一待,就是20年,她把一个女人最风华正茂的年华,献给了新疆,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

金庆民来到新疆地质局,领导早已做好了安排,要她去研究所工作。“不,我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金庆民的要求坚定而果断。于是金庆民被分到了哈密地质大队。队长见她身材瘦削,当即决定让她做室内工作。“不,我要去野外勘探。”队长为之一惊。要知道,他们这儿从来没有过女性搞野外勘探。但在金庆民的竭力请求下,队长不得不同意让她搞野外勘探。

背上地质包,骑上骆驼,她和男队友开始跋涉在戈壁荒滩和崇山峻岭之间。西部塞外风光,如果偶尔见到,给人的感觉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但如果要长年在此野外作业,就没有什么浪漫的诗情了。在野外勘探,金庆民和她的队友们常常被风沙围困。在荒无人烟的雪山里,滑坡和雪崩常常危及他们的生命。有一次,他们坐吉普车去大坂城。在途经盐湖沼泽的时候,车从坡道上滑到盐湖里,队友们都惊呆了。眼看湖水要淹没掉吉普车,金庆民急中生智,让队友撞开车门,飞快地跳到车外,这才拣回了几条命。

金庆民1964年结婚后,一直与丈夫分居两地,当时也完全有理由向组织申请调回丈夫身边。但在她的人生哲学中,宁肯忍受天各一方的痛苦,也不肯放弃野外工作。丈夫被他的事业心感动了,打了报告,申请调到了新疆。金庆民有三个可爱的女儿。可是,为了热恋着的事业,她忍疼割爱,把孩子们寄养在浙江孩子的姑妈家,由奶奶和姑妈抚养,自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野外地质工作上。当她每次千里迢迢回浙江看孩子时,孩子们都叫她“舅妈”。

1981年,根据工作需要,金庆民调到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结束了她在边疆20年的地质勘探生涯。20年是漫长的,新疆的风沙霜雪使金庆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在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她的行程将近20万公里。茫茫的戈壁沙漠,巍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享有了她的青春热情。她先后参加了10多个大中型矿床的普查、勘探和地质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她发现了角砾云母椰榄岩。这是国家的地质勘探的新发现,金庆民为我国的钻石开采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知识财富。

地点变了,环境变了,人也步入中年。亲朋好友们劝她说:“你为地质事业做了贡献,该好好与儿女团聚,过安逸的日子了。”而她却认为,人生没有休止符,要把自己20年的实践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夺回十年浩劫造成的报失。同年6月,她承担了《中国矿床专若铅锌矿分册》的编写工作。在没有助手、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到云贵高原、西南边疆、秦岭山区、东海之滨,对我国主要铅锌成矿区和一批典型矿床进行了调查研究,采集了数百公斤重的标本,写出了上百万字的地质资料。

三、冰雪孤寂升华了一颗挚爱祖国的心

“生命没有休止符,事业总有还能继续攀爬的巅峰。”金庆民始终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为了热爱的地质事业,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她不断钻研,积极探索,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攀爬人生与事业的巅峰。

神奇的南极,一块令人可望不可及的冰原。1986年,中国第三次科学考察队将作环球科学考察。当时,地质科学院有一个名额,金庆民听到消息。经过再三申请,她终于成为参加这次考察的唯一的女科学家,此时她已年近50。

他们乘的极地号科学考察船,横渡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穿越了布满冰山的德克海峡。在漫长的航行甲,她战胜了晕船、呕吐,还主动担任船上的业余播音员,每天早晚各一次,开展宣传工作,为队友们唱歌,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在穿越咆哮的西风带时,极地号遇到了狂风巨浪,甲板上的机器因船体剧烈翻动而开始松动,她便与其他几个男同志冒着被巨浪卷入大海的危险,爬上甲板,将设备重新绑紧。在西风带波涛汹涌的大洋中,极地号扰如一叶扁舟剧烈地颠簸,船上的大多数人开始晕船了,有的甚至整个航程就没离开病床。金庆民虽然难以忍受,但仍坚持每天观察海况,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并逐日地记航船笔记和生活日记,记下了沿途所见所闻。

历经千难万苦,她与队友们终于越过了长达57300公里的海岸线,跨过了素以西风逞雄而著称的德克海峡,踏上了冰雪王国的大地。当她第一次踏上南极的土地时,激动地俯身捧起地上的冰雪、亲吻着、端详着。

南极大陆常年冰雪覆盖、暴风怒吼、气候酷寒,被喻为“地球的冰库”、“世界的风极”和“白色的沙淇”。南极的夏天也是暴风雪的夏天,气温变化无常。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她和男队友一道扩建长城站。修筑码头、盖房、修路……凡男同志能干的,她全干。有一次她和队友们八个昼夜没休息,通宵达旦地将15000吨物资及数百吨柴油全部卸运上岸,并抢建了实验楼、健身房、高空物理实验室等设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完成了建站任务后,她又开始了南极考察。她和队友们顶着暴风雪,克服了许多困难,每天行进三四十里路,测制了1:10000地质图二十平方公里, 采集了400多块岩石标本,完成了地质考察任务。她凭着特有的毅力,在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站工作了77天。作为唯一的女科学工作者,她还参加了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这次活动历时199天,环球肮行了37000公里,途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了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共23次35个课题。1987年3月9日,是金庆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她在长城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回到祖国后,经过室内整理研究,完成并建立了该地区火山岩系的地层程序,划分出岩石的分类和地质时代,完成了火山岩造岩矿物、冰雪的同位素研究等工作,以她的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的地质科研事业奉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1988年11月,金庆民再赴南极考察,作为唯一的女性,她参加了中美联合登山科学考察队,登上了南极腹地的最高峰——文森峰。文森峰是南极的最高峰,终年冰雪覆盖,山势险峻。这里的最低气温达零下88摄氏度,夏季气温也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11月25日,考察队到达智利港城彭塔阿雷纳斯,准备从这里飞越德雷克海峡,登上南极。登机之前,美方人员发给每人一份美国政府照会。照会表示,美方对探险者的生命安全不负任何责任,探险队员若遇不幸,遗体就地掩埋,队员都必须在“生死文书”上签字后方可登机。金庆民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自己深深攀爱的地质科学事业。她毫不犹豫在照会上写下了“金庆民”三个字。其实,早在她这次来南极之前,她就在北京分别给研究所领导、助手、丈夫和儿女写了信,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安排。因为她知道,文森峰是一个“死亡地带”,世界上还没有女性踏上这块土地。

飞机在飞越德雷克海峡上空的时候,强大的南极气流压迫使飞机左右摇晃,随时都有撞击冰山,坠人深海的可能。经过艰难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南极爱国山营地,随后,考察队的6人又换乘小飞机,飞抵文森峰脚下。南极腹地十分寒冷,一杯咖啡往往是喝不到一半就冻成冰了,稍不留意舌头就会粘在勺子上被扯掉一层皮。巧克力、压缩饼干冻得像鹅卵石一样硬绑绑的,难以入口。他们的鸭绒服、裤子、羽坡衣都时时结着冰块。但她仍穿上4公斤重的登山靴,身背二三十公斤重的食品和登山装备,艰难地在光滑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脚脖子红肿成两个圆团。可当她着到队友们奋力拼搏时,她也忍着钻心的疼痛,咬紧牙关坚持着。

金庆民和其他队员一样,手拿冰杖冰镐,足登笨重的登山靴,身背二三十公斤重的食品和登山装备,艰难地在光滑坚硬的冰坡上爬行。进入南极腹地的第三天,她和两名中国战友分开了。他们与美国队友去攀登文森峰,她独自一人留下来,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进行为期四天的科学考察。她一手握着冰杖,一手拿着冰镐,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为了加快科考进程,她每天在400米高度上下活动,来回行程7公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块干粮。

茫茫冰天雪地里,一簇艳红缓慢地移动着。这一簇红色,是生命、是女性、是金庆民。四周静得出奇,静得让人毛骨惊然。雪峰林立,冰谷挡道,稍有不慎,就会跌人冰窟。金庆民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她在严寒里艰难地记录、绘图和拍照。

1988年12月12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金庆民在南纬78分29秒的地域发现了一片颜色特异的冰带。她急切地用冰镐敲打岩石层,终于发现了奇迹。原来,这是一条长约20公里,厚度约200米左右的铁矿带。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了,她高声欢呼起来:“祖国啊!为你的儿女自豪吧!”接着,她从内衣袋里取出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稳稳地插入了矿体。她向全世界宣告,这一宝藏是中国人发现的。

就在她撤回营地的途中,她的冰杖突然滑落,身体失衡,掉进了冰裂缝。万幸,这裂缝不大。虽然双腿已经掉进去,但背上的背包却卡住了。她抓住冰镐,拚命地挣扎。因为她知道,这时候她的生命已经不属于她自己,她必须为祖国而活下来。

这次赴南极考察,金庆民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回到北京以后,她被授予了“地矿部劳动模范”的称号,荣立了一等功。

1990年10月,金庆民率领了7个中青年地质科学工作者,第三次南极考察。此次南极之行,金庆民不光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的地质科研人员。这次考察为期57天,金庆民率队于1991年5月凯旋。

三赴南极之后,金庆民利用休整时间,整理了全面地质研究报告,并出版了两部关于南极地质研究的专著,为后人深入南极考察研究,为祖国地质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斯人已逝,但是金庆民的红色秉性、求索精神、优秀品质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民富国强的“中国梦”,不停跋涉,奋发前行。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干部)

推荐访问:赤诚 挚爱 地质 金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