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创造性教育

时间:2022-12-08 17: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创造性能力是人的最高能力,创造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媒介,教法是核心,活动是手段,氛围是条件。具体来说,就是树立一个思想,坚持两个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相信学生的思想

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引用及其远程网络教育的开设,彻底打破了教师知识非授不能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一个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激励者,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传承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还要虚心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能力。教师就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和挖掘出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的思想火花成就精彩的课堂。

二、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如果总把自己摆在“神圣”的位置,高高在上,就不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尊重以及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到与学生头对头的探讨,手握手的合作,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二是尊重个性的原则。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剥夺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权利,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及其创造能力。要采取一切手段和措施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和潜能,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解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把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能力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这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第三,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自评、生与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中,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1)巧用教材。启迪智慧的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肥沃土壤。如《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在受到楚王侮辱时,运用假设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回击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这些讲述都赋予了学生智慧和创造的启迪。(2)巧于施教。培养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就要创造性地教。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面拓展;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3)合作学习。激发创造性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为了发挥合作学习对创造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我注重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人的自学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生个人认真地自学、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二是要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4)创设情境。创造性教学的氛围情境包括课堂的气氛和学习的场景。创造性的教学不是以教给学生如何牢记已知事物的方法为目的,而是以教给如何探索未知事物为宗旨。不是给学生奉送现成真理,而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

“拨开云雾见晴天,阳光总在风雨后。”有了创造性精神,课堂才更显生机与活力,师生才更显灵性和个性。♪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性教育 创造 实施 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