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跃进”时期的贵阳钢铁中学

时间:2022-12-08 18:05:06 来源:网友投稿

创办初期及历史背景

贵阳钢铁中学的创办时间,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

在中国,“大跃进”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大跃进”年代,奇闻是比较多的,的确是一个非常时期。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年代,就连许多歌谣都是十分躁动和富于想象,也有很大的震撼力,如“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全民大炼钢铁”是工业大跃进的核心。全民大炼钢铁的烈火,燃遍全国;全民大炼钢铁的口号,震耳欲聋。为适应中央的号召,贵州提出在年内完成生产铁60万吨、钢8万吨的任务。为了完成钢铁生产任务,除强调“要算政治账而不要算经济账”外,还提出了一切要为钢铁生产让路、保证“钢铁元帅升账”的口号。

为了保证“钢铁元帅升账”,各部门都相继采取了“大跃进”的措施。地质部门和各地区配合,组织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勘探工作。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及“普查勘探”下,据说在贵阳乌当区水田发现了一个大铁矿,以年产40万吨钢计算,大致可开采200年。

这当然是一个“重大发现”,而且蓄藏量如此巨大,距城区也不远,所以,贵州省和贵阳市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在水田建一个大型钢铁厂,且把水田建成贵阳市的卫星城。

要建钢铁厂,就必须培养有这方面专业的人才。为此,有关部门又决定在水田建一所类似中等专业学校的贵阳钢铁中学,甚至还有一个“蓝图”,即在钢铁中学的基础上,计划建一所钢铁学院。那真是“大跃进”的年代,敢想、敢闯、敢干、敢为,热情和蛮干有余,但缺乏科学的决策与论证;主观现象多,距客观实际相差甚远。

在那种年代,可谓“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省、市委一声令下,相关的部门、单位立即从集体转业到贵州的一批志愿军中配备了一部分干部和教师,还在贵阳市各中学抽调了部分教职工。

学校干部和教师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来源,则是从各个学校,按照“三同意”的原则,即个人同意(本人写申请),家庭同意及学校同意的原则。很快,一个多星期的时间,1000多名学生,就“奔赴”水田,准备上课了。

艰苦岁月磨炼人的意志

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背上行李,带上日常的生活用具,在老师的带领下,乘汽车来到水田时,被水田建筑工地上的情景所吸引。

水田这个地方,虽然房屋不多,面积也不是很大,但确呈现出热气腾腾、忙忙碌碌的景象,炼铁高炉已基本建好,简易工棚比较多,工地上红旗招展,标语处处可见,真是激动人心啊!

但是,当我们来到所谓的学校住地时,心被惊呆了。这哪儿是一所学校啊,没有教室、操场,更不用说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办公楼了,这里,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既然来了,还能打退堂鼓么?

好在当时老师在动员同学们去钢铁中学学习时,就将这里的艰苦性说得比较多,使我们也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况且,当时大家也比较年青,身体也算不错,心地亦单纯,“响应了组织的号召,已到这所学校来读书了,别无选择,就安心吧!”同学们相互勉励到。

我们的住处——即学生宿舍,就住在农民家里。高一四个班,分两个寨子住:高一(1)班、(2)班是蔡家寨;高一(3)班、(4)班是在后寨,两处相隔好几里地。

我在高一(1)班学习,就在蔡家寨。男生全部“挤”在一个农民家的楼上,没有床,大家就去抱稻草来垫上,将床单铺上,一个挨一个的睡下,真是一个“大通铺”啊!

住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教室怎么办?

只能依靠我们的双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老师带领同学们搞“建校劳动”,搭简易教室。

所谓简易教室,建筑材料不是用砖、瓦、水泥,而是农村里现有的竹子、树木和茅草之类,因陋就简,适用即行。

在钢中的学习生活阶段,学生参加劳动是极平凡和经常的,美其名曰:勤工俭学。在我的记忆中,“扛竹子”这项劳动是记忆犹新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挖矿石、运矿石也好,建筑材料也罢,是没有任何交通运输工具,全靠个人的体力,肩挑背扛。就拿“杠竹子”来说,同学们天不亮就起床,匆匆吃完早餐后,即要步行数十里地的下坝去扛竹子,随后返回住地。

每人扛的竹子,多的达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但路途遥远,又是崎岖小道,就是步行也觉艰难,何况还要扛上竹子?同学们一个个都是汗流浃背,而且是又饥又渴又累。偶尔碰见路边有“红子”(又称为“救君粮”)时,同学们则将竹子往地上一丢,心急去摘“红子”来充饥,全身平躺在地上休息,感觉实在太累了!过一阵子,又扛着竹子一步一步往回赶。一路上,感觉腿软,力不从心,只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身体强壮、年纪稍为大一些的同学们先将竹子扛到住地后,又打着手电,来接还未回来的女生,一直到夜间十一点过钟,最后一部分同学才回到了蔡家寨。

同学们勤工俭学的另一个内容,是挖矿、运矿。因水田建有一个钢铁厂,要炼铁、炼钢,因而,学校安排同学们挖铁矿、运矿石,又成了我们必修的一门“课程”。

原来还以为水田的铁矿石多,不想,当我们满山遍野寻找铁矿石时才发现即是有一点矿石,也仅是“鸡窝矿”,即不成一片,偶尔碰到一点。如果某处发现了铁矿石,大家则喜欢雀悦,干劲十足,将挖出来的矿石堆砌在一起,然后用箩筐、簸箕将矿石从较高的山上往下运走。

挖矿、寻找矿石,也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劳动。经常是这样,在山上寻找了好半天,还发现不了矿石。有时挖到一点,也得费很大的功夫。

劳动的艰辛,自不用说。因为当时毕竟我们都还年轻。能对付过去。而生活上,同样在考验着我们。就吃的而言,搞伙食的主要力量也是由班上抽出几个学生去做饭、菜,大家不要求吃好,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记得有一次,大约是炒菜的油出了问题,同学们吃完饭之后,多数同学都泻肚,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后方改进了一些。

回顾这段历史,正如俗话所说,“事非经过不知难”。艰苦的岁月,磨炼了人的意志,也考验和锻炼着每一个人。在钢中这个集体,大家相互关心着,互相帮忙、照顾,克服一个个困难,而且是边劳动边学习。

挑灯夜战奋发读书

在钢铁中学,当然不光光是劳动。作为学生,更重要的还是完成学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勤工俭学,同学们似乎更加珍惜学习的时光,读书的机会。

在钢中任教的老师中,都是从贵阳市各普通中学抽调来的较为优秀的教师,他们对工作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耐心辅导,直接感染着我们。

如前所述,我们的教室十分

简陋,既不遮风,也挡不了大雨,顶多能挡挡小雨。到冬季,就更麻烦了。有时,就只能在农民家的“堂屋”挤着上课。没有书桌,坐的是同学们自带的小板凳,“书桌”则是每人自带的一块木板。这种学习环境,的确是很艰苦的。

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越高,大家有一种“梦想”,即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直接升入“钢铁学院”啊。正是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和动力,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

当时所开的课程,与普通高中的大致相同,仍是6门主科,即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俄语)、政治。早锻炼代替了体育课。其他的课程就无法开也。

清晨,在晨曦的黎明中,当我们睡意未醒时,就听见了“35-31-”用军号吹响的起床声。事实上,我们当时的学生生活,还有点“半军事化”,班主任是从朝鲜战场上转业回来的老师,仍穿着一身军装,带领我们跑步、操练,然后才去洗脸、吃早餐、上课。

教学中,教师十分认真负责,细心讲解,循循善诱。同学们则如饥似渴地听老师讲课,专心致志,很少有调皮或在下面讲话、搞小动作的现象。

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常出现了“挑灯夜战”的情况。

为什么会有“挑灯”?晚上,在同学们住处,要做作业和复习功课,照明则不是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电灯,在那时,是同学们每人自制的“煤油灯”。

这种煤油灯的制作方法极为简单,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制作。即用一个空的墨水瓶,在瓶盖上凿一个小洞,用一个小铜管插在中间,铜管中放一根“灯芯”,再装上煤油,就做成了一盏小型的“煤油灯”,用火柴一点就亮了。而灯芯点到一定时间,往往还要往上挑一下,灯方会继续亮。同学们有时为解一些数学、物理难题,常常要搞到晚间十一二点钟才休息,故有“挑灯夜战”一说。

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互相帮助、相互启发,记得在学习俄语时,为记住一些单词,同学们常常是相互提问,一个“考”一个,一个提醒一个。遇到难题,也时常相互切磋,向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请教。有时又极其认真,还爱较劲,为争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或几种解法时,常常是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自信心和自尊心强,也体现在年青人的身上。总之,大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很高,很勤奋。

每月一次,回贵阳看望家中的亲人,这也是大家迫不及待和期盼的。从水田到贵阳,要步行近30公里,大家清晨就起床出发,一路上,同学们三五成群,唱着歌,哼着小调,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半天多时间方回到贵阳,待上一天后,大家又相约赶回水田。许多同学回来时,往往是很晚了,因而,手电筒成为每位钢中同学必备的日用品。

虽然在钢中的学习生活,不如市内普通中学那么正规,条件那么优越。这里,勤工俭学既劳动时间较多,劳动强度也偏大,同时,学习条件艰苦,生活简朴,更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但由于实行的“半军事化”的管理,相对而言,同学们对于学习的渴望又不同于市内的学生。

师生情谊难舍难分

在钢中学习的那段时间,留给大家的记忆是深刻的,是抹不掉的。

师生的关系十分融洽,由于是过集体生活,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在学校里是一种美德。教俄语的尹三树老师,以及袁玉华、乔春全、钟永康、曹诚、危照华、黎继昌等老师,都给同学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学校对共青团的工作抓得比较紧,学校有校团委,团委委员中,也有个别学生参加,书记是安永新老师。各个班都建有团支部,在团委的部署下,各支部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过团组织生活,组织团员学习,上团课,发展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加入共青团,相互间的谈心,动员团员在学习、劳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等,应当说,当时的政治空气还是比较浓的。

记得一次全校上团课,由安永新老师主讲,几百名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田坝里,没有什么电器设备,仅有一盏煤汽灯照明。同学们很安静地听老师上团课,全神贯注,秩序井然。上完团课之后,已是晚上10点过钟,几位年纪稍大、身强力壮的同学,打着手电,拿着木棒,保护老师安全返回住地。这次团课后,各支部还组织大家谈学习的心得、体会,向组织写思想汇报,可见是很认真的。

虽然学校没有运动场,未开展什么文娱活动,但全校还是组织有一个宣传队,我班的杜羽、叶晓芬等同学都参加。宣传队中,有搞乐器的,也有唱歌和跳舞的,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许多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后。即到各学生住处演出,同时,不定期到水田钢铁厂的工地上,为工人师傅作慰问演出,这支宣传队的演出,活跃、风趣,且贴近生活,深受同学们和工人师傅们的欢迎,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娱生活。

到了放寒假的时候,同学们都回到家中,休假一个月后,大家返回学校,正准备继续下学期学习的时候,传来学校要停办,大家要回到各自的学校时,师生之间的那种难舍难分、悲悲切切之情,难于言表。

全校几百名师生集中在一块很大的田坝上,当听到校领导宣布关于学校停办、解散的文件时,几百名师生一动不动,却全都在哭泣,哭得那么伤心、那么真诚。是啊,经历风雨,方见彩虹。大家在这里学会了生活,体练了吃苦,受到了锻炼。这是一所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很简陋的学校,但毕竟是大家亲手创建,有每个师生的汗水、心血。在这所学校,宛如一个大家庭,是那么的温馨、友爱,现在宣布要停办、解散,大家又怎么会舍得,又怎么会不痛心、不悲切呢?

之后,学校决定去黔灵公园举行一次全校的诗歌朗诵会。

校长刘孔昭先朗诵了一首诗:云雾山麓首战捷/黔灵湖畔再云集/师生同咏诗万首/战士百炼成钢铁。

高一同学龙丕成也成诗一首:“三八”炉冒白烟/浓雾直上九重天/千古兴亡多少事/哪有妇女把铁炼/这边运焦刚住手/那边又把矿石添/跃进跃进再跃进/妇女力量大无边。

关于在钢中的学习,一位同学在诗中写到: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围下了一大堆人/既没有桌子,又没有小凳/……在这样的环境里渡过了/半年的时光/环境虽然艰苦/但它却给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

师生在离别之际,又纷纷相互赠言。安永新老师给一位同学的留言中写到:宅前流水屋后松/钢中学生志气宏/今日别离他校去/他日相会话钢中。

校长刘孔昭给同学们的赠言很有代表性:

钢中师生/同处半年/今日一别/频频相勉/学习秀丽。/明镜一面/为党事业/永远向前。

(注:学习秀丽:即当时全国号召向救火英雄向秀丽学习)

在钢中学习,仅半年时间,但给人一生的成长,注入了一些新的东西,也对同学们的人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责任编辑:熊源 刘佳)

推荐访问:大跃进 贵阳 钢铁 时期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