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矽卡岩型接触式铜矿体的找矿模型探究

时间:2022-12-09 0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典型的矽卡岩型接触式铜矿体找矿模型,然后提出了斑岩型岩株式铜矿体的找矿模型

关键词:找矿模型 铜山口铜矿床 矽卡岩型

1 典型矿床的找矿模型

1.1矿床的发现和勘探过程

铜山口铜矿床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境内。铜山口矿床是一个大型铜矿床,伴生钼、银、铼、硒、碲等。矿床类型为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以矽卡岩型为主。

铜山口为一古矿山,矿区有多处采冶遗址,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采。

1957年,黄冈水利局拟在铜山口附近修建水库,工程勘察钻探发现铜矿化。经湖北省地质局调查后,决定停止修建水库。当年9月组建大冶地质队开展地质勘查,11月在CK1孔中见到55m厚的铜矿体。

1957年12月,大冶地质队进行初勘,开展地表工程揭露、放射性测量、金属量测量、钻探和坑探,还进行了地面磁法、自电、联合剖面、中间梯度等物探试验。1959年6月提交《湖北大冶铜山口铜矿中间储量报告》。

1959年6月,鄂东地质队进行详勘,在“矽卡岩型矿床”的理论指导下,主要勘探接触带上的矿体。1966年提交《湖北大冶铜山口铜矿区详细勘探储量报告》。

1977年,湖北省第一地质大队在“斑岩型矿床”的理论指导下,对矿区深部进行详查,认为铜山口岩体是叠加侵入形成的杂岩体,铜山口矿床为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发现了隐爆角砾岩筒和其中的6号矿体(含铜角砾岩)。1987年,追索1号、6号矿体的深部边界,增加了储量。

1.2矿区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

铜山口铜矿床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大冶成矿区内。

(2)矿区地层

矿区主要赋矿地层为大冶群第4~7岩性段(图1,表1)。

表1铜绿山矿区赋矿地层简表

1-大冶群第上段;2-大冶群第五段;3-大冶群第六段;4-下二叠茅口组;5-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7-燕山早期第二次黑云母角交石石英闪长岩;8-矽卡岩;9-铁帽;10-铜矿体及编号;11-钼矿体;12-实测逆断层及产状;13-推测断层;14-实测推测地质界限;15-地层产状;16-勘探线;钻孔及编号

(3)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构造格架受区域构造和矿田构造制约,印支运动期形成的NWW向构造形迹奠定了本区构造格架的基础,燕山运动叠加了NNE向构造。

(4)矿区岩浆活动

铜山口岩体为一浅成相花岗闪长斑岩岩株,平面上呈椭圆形,中心直径500~600m,出露面积为0.33km2,剖面上为略向南东倾斜的蘑菇状。

岩体侵入于燕山期,同位素年龄(K-Ar法):127Ma(全岩样)、131Ma(全岩样)、132Ma(全岩样)、146Ma(黑云母)。

岩体属中酸性正常系列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低酸度、中碱度、富挥发分、铜丰度高(平均381×10-6)等特点。岩石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铜山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

(5)矿体形态和赋存部位

矿床由矽卡岩型铜钼矿体(1、2、4、5、6号矿体)和斑岩型铜钼矿体(3号矿体)组成。1号矿体规模最大,占全区总储量的60%。赋存在岩株周缘接触带中(图2)。地表呈环形、直径约600m,主矿体形态似筒状,沿走向长2100m,一般厚10~40m,最厚100.52m,斜深300~600m。2号矿体储量占全区总量的23%,赋存在大冶群第四段与第五段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中,呈似层状,近接触带与1号矿体相连。矿体长100~300m,厚5~16m,近接触带处矿体厚度增大。3号矿体为斑岩型铜钼矿体,矿体规模较小,呈透镜状产在岩株内部,矿石构造为细脉浸染状。4号矿体分布在狮子山矿段的岩体超覆部位下接触带中,平面上呈“半月形”,剖面上呈楔形,长500m,厚10~30m,倾向SE、倾角30°~60°。5号矿体分布于大冶群第五段与第六段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中,呈似层状,长700m,厚2~5m,倾向SW,倾角5°~25°。6号矿体受岩株内部舌状大理岩残留体控制,矿体走向NE,倾向NW,倾角9°~22°,赋存标高-190~-240m,矿体长277m,斜深135~300m,厚1~32m。

图2 铜山口矿区7线剖面图

1-砂砾石;2-大理岩;3-白云石大理岩;4-白云质大理岩;5-花岗闪长斑岩;6-石榴子石化大理岩;7-透辉石蛇纹石化大理岩;8-铜矿体及编号;9-钼矿体;10-断层;11-地质界限、接触带界限;12-钻孔及

(6)矿石特征

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为铜矿石、钼矿石。矿石的自然类型有透辉石矽卡岩或蛇纹石化透辉石化白云岩铜矿石、石榴子石矽卡岩或石榴子石化大理岩铜矿石、花岗闪长斑岩铜矿石、角砾岩铜矿石、花岗闪长斑岩钼矿石和石榴子石矽卡岩钼矿石等六种。

矿石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子石、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

矿床成矿元素以铜为主,钼为次,一般矽卡岩型矿石铜品位较高,为0.5~3%,斑岩型矿石铜品位较低,一般0.3~0.5%,全区以中低品位为主;钼矿石品位0.047%。伴生有益组分有硫、银、硒、碲等,可综合回收利用。

矿石的结构有自形—他形粒晶结构,交代结构及乳浊状结构等,构造以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为主。

(7)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碳酸盐化,其次有绿泥石化、高岭石化等。矿床有比较明显蚀变分带现象,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的蚀变—矿化分带为:

钾化带:钾长石化花岗闪长斑岩——黄铁矿辉钼矿矿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硅化绢云母化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黄铜矿矿化带;

矽卡岩—青磐岩化带: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矽卡岩——黄铜矿黄铁矿矿化带;

矽卡岩化带:矽卡岩化大理岩——黄铜矿黄铁矿矿化带。

(8)矿床类型

铜山口矿床的成因类型是矽卡岩—斑岩复合型矿床,以矽卡岩型为主。

1.3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和解释

(1)物性特征

从物性参数的角度可将矿区的地质体分为三类。含矿矽卡岩和矿体,以高密度、低电阻率、高极化率、弱磁性为特征。花岗闪长斑岩,以低密度、较低电阻率、中—低极化率、弱磁性为特征。大理岩,以较高密度、无磁性、较高电阻率和低极化率为特征。

(2)物探异常

矿区的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围岩的磁性差异甚小,ΔZ异常显示不明显。重力异常表现为(1~2)×10-5m/s2的低异常。

由于岩体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和矿体,相应密度升高,局部磁性矿物富集,故岩体边缘出现ΔZ、Δg点状或局部异常,通常称为斑岩体磁性—密度外壳。在断面上,电测深呈K型曲线,矿体多产在低阻凹陷带或高阻—低阻过渡带上(图3)。

图3 铜山口矿床找矿模型

1-钾化花岗闪长斑岩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矽卡岩化带;4-蛇纹石透辉石粗脉大理岩亚带;5-透辉石蛇纹石细脉大理岩亚带;6-白云岩;7-铜矿体;8-现代侵蚀面;9-温度曲线;10-地质界限;11-蚀变分带界限;12-磁法ΔZ曲线;13-重力Δg曲线;14-原生异常;15-电测深曲线类型

(3)化探异常

Cu、Pb、Zn、Ag、Au、Mo、W、Bi、Mn、Hg、Co、Ni、F、As、Sb、B、Ba等形成局部化探异常,Cu、Mo的原始衬度大于100倍。

矿区岩体露头存在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强度高,整个岩体大部分可圈出Cu、Mo内带异常。其他元素异常大都沿接触带分布,以接触带为浓集中心,向两侧减弱,浓度分级明显。矿化指示元素自岩体→围岩(大理岩)具明显分带,即W→Mo→Co→Bi→Cu→Ag→(Au)→Pb→As(F)。

2斑岩型岩株式铜矿体的找矿模型

(1)矿体的地质特征

构造单元属于古生界—中生界地层隆起区。

矿区内有燕山期中偏酸性或酸性浅成小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岩株)。

矿体以浸染状赋存在岩体内部(近顶部)。

铜山口矿区围岩地层为三叠系大冶群,(应不限于此)。

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岩体顶部形态一致。矿体长数百米至上千米,延深数十米至上百米,厚数米至数十米。

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为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透辉石、石榴子石、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

矿体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绢云母化。

(2)矿体和围岩的物性参数

铜矿石磁化率微,剩磁强度微,密度极高,电阻率低,极化率高。斑岩岩体磁化率弱至中等,剩磁强度中等,密度低,电阻率低—中,极化率低—中。

围岩地层一般电阻率中—高、极化率低。灰岩类磁化率微、剩磁强度微、密度中等。白云岩类磁化率微、剩磁强度微、密度中—高。碎屑岩类磁化率微、剩磁强度微、密度低。大理岩磁化率微、剩磁强度微、密度中等。

(3)勘查目标体和干扰因素

磁法勘查目标体为斑岩岩体。干扰因素为非矿磁铁矿化、黄铁矿化岩石。重力勘查目标体为斑岩岩体、铜矿体或矿化体。干扰因素为大理岩、非矿黄铁矿化岩石。

电法勘查目标体为铜矿体或矿化体。干扰因素为非矿黄铁矿化岩石、炭质地层。

(4)物化探异常特征

斑岩岩体表现为不明显的磁异常、重力低异常。矿体表现为明显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异常、不明显的重力高异常(图3)。

水系沉积物、水化学、土壤、岩石等地球化学测量均能圈出形态与岩体一致、范围大、强度高、浓度分级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矿体附近出现原生晕异常(图3)。

(5)找矿标志

古生界—中生界地层隆起区燕山期中酸性或酸性岩株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带多种化探异常低电阻率异常、高极化率异常、局部弱的磁异常和重力低异常

(6)找矿方法、方法组合与流程

先根据各种化探异常,结合磁异常、重力异常圈出斑岩岩体,再使用激电法、电阻率法圈定矿体。

参考文献:

1.刘天佑编著.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施俊法,姚华军,李友枝等.2005.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M].地质出版社.

推荐访问:铜矿 探究 模型 接触 矽卡岩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