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底区域
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也就是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49%。国际海底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生物资源,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国际海底区域已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明确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区域内的一切资源属于全人类。
今年4月2日上午,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告别欢送的人群,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环球科学考察,使我国海洋界期盼已久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成真,也将在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新的光辉一页。
进军三大洋
“查清中国海,登上南极洲,进军三大洋”是我国几代海洋人的梦想,如今,这三大任务中的最后一项也已成为现实。这次航行,是同一艘船在一年时间内连续进行的环球航行,这在世界科考史上极为罕见。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出发后,向东进入太平洋,先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环境调查和样品收集;然后,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沿南大西洋中脊进行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生物等走航式(船不停下来)为主的调查;再经好望角到印度洋,将在印度洋中脊的三叉点附近进行综合考察;接着穿过马六甲海峡,在太平洋继续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调查工作。整个科考将历时300天左右,总航程约6万千米,“大洋一号”预计明年1月回到青岛港。
这次环球大洋科考与我国以往大洋科考相比,有两大转变。在空间上,过去的大洋科考都是在太平洋进行,这次由太平洋扩展到了三大洋。在考察对象上,由单一的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转移。这意味着我国深海大洋的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科考四“功夫”
海底5000米遥控 为了确保科考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大洋一号”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这次虽然是海底勘探,但科考队员不用下水,通过先进的遥感设备等,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区域达5000多米。
卫星连通万里 “大洋一号”给科考队员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证,船上装好了卫星通讯无线上网设备,方便科考队员和外界保持畅通的联系,及时交换资料和数据,以保证科考的顺利进行。
用上“千里眼” “大洋一号”装备的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实时地传到科学考察船上,使科考船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马观花”,并可根据需要随时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矿物样品。
而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将海底一览无遗,还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的深海海底工作。
“顺风耳”助阵 “大洋一号”上装备的测深侧扫声呐具有“顺风耳”的功能,可监听海洋中所有异常声音,并可利用声波回声定位技术得到海底地形地貌的电子地图。而深海异常环境探测系统上搭载的传感器还能收集海底温度、盐度、酸度以及浊度等信息。
聚焦五区域
这次科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海底热液及其周围特殊生命现象展开研究。海底热液的研究是目前国际深海研究最大的热点。从海底火山口喷涌而出的黑色海底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在400摄氏度和几百个大气压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耐高温、耐高压、耐毒能力极强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正在思考的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什么海底热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能够生存?能否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制出对人类有益的药品?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些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将会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据专家介绍,此次科考将调查目前已知的四块海底热液区域,并探测一块未知海底热液区域,调查这些区域内生存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四块已知的海底热液区域,一块位于东太平洋海隆,另外三块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未知的一块海底热液区域也在东太平洋海隆。
我国科学家计划在这五块海底热液区域进行深海探测,采集热流烟囱周边的硫化物、水体、近海沉积物等样品,对其矿物组成、金属元素含量高低、周边生态现象等进行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