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践所衍生出来并以其作为理论根据的一门学术,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实际情况发展的体现。我国的经济学发展经过了不断地实践磨合考验,不断与西方经济理论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如今,已形成了由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走向以及发展模式的构建还需要不断的发掘探索。本文就我国经济学的发展走向以及构建模式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经济学发展走向模式现代化一、我国经济学研究发展历程总结
贯穿经济学发展历程的两大基本观点。在讲述我国经济学发展历程之前必须介绍的两大观点就是“经济学政治学不分家”这一观点和中国经济学的来源以及内涵。在我国的经济学领域内,“政治经济学”是最早将政治和经济二者联系到一起的专门定义,后来又有很多学者都把自己的专业名称缩写改成“经济学”,在改革开放之前,“政治经济学”这一叫法一直都是经济专业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名称,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政治经济学“仍旧被当做一种政治口号来宣扬,文革过后,许多学者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就又将“政治经济学”缩写成了“经济学”,所以说早就应该将“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恢复到原来的地位,政治与经济本来就是在一起发展的生产力发展因素。
旧中国时期产生的政治经济学。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是桃李芬芳、人才辈出。早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发展时期,在大学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教材,大都是马寅初老师所作的《经济学概论》和王亚南老师的《中国经济原论》两者。马寅初老师的《经济学概论》大部分都是摘自于西方经济学者马歇尔的《经济学》,反之,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原论》则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仔细分析中国的经济学发展问题,由此可见,解放前的旧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还停留在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层面上。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学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有计划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验和技术都不足,借鉴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了当务之急,因此,在解放初期,高校政治经济公共课程的教材都使用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基准进行经济学教学,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都成了我国大部分经济政治研究部门所采用的研究资料和文献。这样借鉴苏联政治经济学文献一段时间后,到1960年,在北京举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讨论会中,终于对我国自己探索出的一些政治经济学理论思想进行统一汇总,最终编写成了第一部具有中国革命实践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于1964年印成稿本,虽然计划在召开完全国范围内的教训而研讨会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行动之中,但最后还是由于十年动乱没能作为真正的教材推行。在过渡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仍旧以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两部分组成。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经济学。在十年文化动乱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依旧分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两部分进行研究,而且资本主义部分依旧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基准,融合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研究,但是在此时期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在政治经济受到极大打击的时期,经济理论本末倒置,绝对地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按劳分配的原则推上风口浪尖,大大推行高度公有化,推行“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完全脱离了规划中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政治经济破败的背景下当然也没有新的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20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后中国迎来了改变发展命运的改革开放,在这次大型运动中,进行了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彻底粉碎了文革时期的错误思想和革命方针,结束了浩浩荡荡、噩梦般的十年文革。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此时期的来源除了以往比较稳定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相结合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相关教科书,还有人将其称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主要讲述一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经过、途径、形式、所有制结构、基本原理等方面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经济学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正式建立,我国的经济学发展也随之度的变革走向了新的方向,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更加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优点和长处,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探索。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走向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现状。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可以分为主流经济学和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主要包括以国家教育部和南、北两方三大系统。国家教育部自然集中了全国上下很多有威望、名声和经验的著名学者进行理论整理和书籍编写,包括被简称为“教委本”的《政治经济学》等,这本书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着手准备编写,并有自己所规定的研究范畴,大致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制度以及运行模式等。
北方主流经济学同样也将自己主张的言论与经济理论表现在了北方版的经济学教科书当中,北方本的《政治经济学》,北方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自从1979年出版第一版以来,至今为止已经出版了7版,以其二十多年的修订过程成为了我国国内同类教科书修订次数最高的版本。除上述教材著作之外,还有包括复旦大学负责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雍文远主编、李鸿江、袁恩桢副主编的《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厉以宁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岑晟、何绿野主编的《新政治经济学》,以及魏杰主编的《经济学》等等,都成为了现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表现。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走向和发展趋势。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走向正趋向于将西方政治经济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者相融合的道路。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精华都被我国的发展所吸收采纳,以文章上述各个经济学著作举例,这其中有的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有的以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为主。这一点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现代化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多元化和全方面,展现了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
三、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在长久以来前任留下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考,保证逻辑的紧密,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立足国情实际是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原则,要认清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个事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做到完全掌握;要科学认真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行业中;学会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经济学理论成果,前人的肩膀是伟大的,每一个国家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虽然不同,但是经济学整体内涵不一而同,因此,借鉴古今中外的经济学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提升自身的重要途径。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基本框架。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和方向指引,因此,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需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借鉴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发展精华思想理论,汲取现代化发展的科学思想和全球化经济发展新风潮,共同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注重阐明经济学理论体系要研究的对象以及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建设目标。阐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中心思想和运转模式,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进行钻研探究以及进一步分析经济运行的规律,掌握市场变化动态等等。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色构建。我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当属综合性。综合性是指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发展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思想等等为一体,建设成符合国情的、兼顾多方面发展的经济学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劳动生产的指导基础,帮助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小康社会的提前建成。在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和借鉴旧时代的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以更好地指导经济活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文杰.历史大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转型——16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3,(11).
[2]张晓通.中国经济外交理论构建:一项初步的尝试[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06).
[3]王寅.经济学家谈论中国梦[J].中国报道,2014,(01).
[4]文生.记录中国经济学发展足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