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许涤新等提出要建立“海洋经济”学科和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海洋经济研究。1981和1982年,中国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会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召开了两次包括“海洋经济”在内的讨论会,形成了论文集《中国海洋经济研究》,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统一组织了全国海岸带及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和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要素、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涉及到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社会经济等,这些任务与经济地理研究内容衔接得非常紧密。随着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调查研究,学术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形成机制和布局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就提出了要开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并把海洋经济地理作为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与任务。自此,我国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蓬勃展开,海岸带经济研究、海岛经济研究成为当时全国海洋经济研究中最活跃的两个领域。1988年,为了适应全国海洋开发及海洋地理研究的需要,在吴传钧、任美锷等著名地理学者的倡导下,中国地理学会增设了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有关研究方向,其中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经济地理问题”,大大推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海洋经济地理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内容的丰富、实用性的增强,同时叠加上人口膨胀、陆域资源短缺的外在背景,海洋经济地理学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
海洋经济地理属于区域经济地理范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地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对象是相关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等,研究范围包括海岸带、海岛及全部海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滨海旅游空间结构、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海洋经济研究的技术方法集成等方面。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海洋经济地理学仍处于探讨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尽管有些学者的研究已经涉及海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从整体上讲,我国的海洋经济理论体系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如与经济学理论相比,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面还较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运用不够等。今后应该拓展研究尺度,重点加强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强与其它经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海陆一体化与海洋主体功能区研究,加强人海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提高人民的海洋国土意识、加快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深化海洋的管理体制、优化海洋的产业结构、加大海洋的保护力度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深度的逐步推进和研究广度的逐渐扩大,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并在实现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将日益突现。